2022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和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狠抓平安清远建设三项攻坚任务“最后一公里”、清远市委十大行动方案落实落地,抓好连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连州市委“10个行动方案”、政府工作报告和2022年连州市十件民生实事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全力推动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政治引领,深化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双报到、谈心谈话、党员过政治生日等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作为落实推动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截至9月27日,共组织党组(中心组)学习8 次,通过理论学习,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定期研究部署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今年以来,局党组共组织召开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3次,会上对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三是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2022年确定入党对象1名,选拔任用股级干部1名,为业务工作和队伍建 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二)繁荣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文化事业成绩引人注目
截至目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54场;举办免费艺术培训班12个;开展舞蹈《阿公长鼓》、《忆味深长》以及我市首部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情景话剧《冯达飞》(暂定名)三个文艺创作;继续落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持续提质增效工作,申请到乡村振兴驻镇帮扶资金50万元对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服务配送器材。连州市非遗项目“水路歌”“唐氏根书”“丰阳牛肉干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清远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2个项目)。我市省级非遗项目舞蹈《瑶山里的小苔花》在广东省“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艺术展演”以97.38分最高分夺得群舞金奖,同时获得“最佳表演奖”,得到专家评委和网友一致好评,在大湾区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中成功展现了连州文化品牌魅力。
2.文物保护利用扎实有序
一是多措并举抓实抓牢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的巡查力度,加强与乡镇、部门的交流,以函告的形式,提醒、督促相关单位在经济建设中加强文物保护;对全市6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两线”进行了重新调整,为今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粤府函〔2022〕152号),连州三处文物榜上有名,分别为陶母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连县办学旧址和丰阳村古建筑群(并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丰阳古道,名称:丰阳古道)。至此,连州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9处,数量占清远四分之一。二是以点带面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围绕研究连州抗战期间教育历史的《连州华南教育历史文化研学基地概览》以及研究连州摩崖石刻专题的《连州摩崖石刻集》二本著作已经完成出版,为连州历史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再添新成果。三是积极申请上级资金加大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申请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资金31万元用于连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大岭革命烈士纪念碑修缮;申请省级资金163.8万用于黄氏宗祠-中共连县妇委会支部旧址建设修缮及改陈布展项目。四是不断完善文物修缮审批流程,提高文物修缮专业性,全力消除文物安全隐患。截至9月底,共接到各相关单位报来的11次文物修缮申请,由市博物馆和我局对方案进行审核,提出了专业修改意见。
(三)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增效
1.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2年9月,根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粤文旅资〔2022〕111号)文件精神,我市成功被认定为第五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一是政策保障,谋划连州全域旅游创建格局。《连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整合资源,提出了2017-2035年我市全域旅游创建的规划目的、规划任务、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原则、规划理念、规划依据,明确规划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连州发展的总体战略,重点包括总体定位、形象定位、发展目标、产品体系规划等。二是强化功能,推进连州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从全域整体优化环境质量、优化旅游全过程,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其中4A级以上景区全部配置高标准旅游厕所,并高标准配置第三卫生间,满足游客需求。三是提升品质,加快连州全域旅游资源整合。与相关镇乡明确落实民宿属地管理主体责任,行业部门加强日常指导与监管,积极指导打造丰阳镇畔水村大夫第民宿为我市民宿招牌亮点,丰阳大夫第民宿获评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东陂镇畔溪大院民宿获评首批广东省乡村驿道酒店。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个,东村之恋生态旅游景区于2022年6月7日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连州市乡村旅游实现A级景区“零的突破”。
2.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释放新动能
一是连州市大东山乡村振兴配套工程项目已申报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总投资3.2亿,申报债券资金2.56亿。2022年5月11日召开连州市龙坪镇“大东山温泉”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项目专题会议,重新谋划储备连州市龙坪镇大东山乡村振兴示范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估算总投资7.2亿元,拟申报2023年专项债券。目前《连州市龙坪镇“大东山温泉”乡村振兴示范片核心区景观规划设计》已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对方案进行公示,《景观规划设计》送审稿已提交市规委会进行审核,《连州市龙坪镇大东山乡村振兴示范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各部门意见已收集完成,将依照相关程序报市政府批准。二是启动连州市燕喜文化园项目(燕喜文化园研学基地)建设工作,现正完善项目规划设计和开工准备工作。三是启动连州市大云洞历史文化研学基地项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连州片区)项目和丰阳镇、畔水村文旅融合建设项目,可研、债券申报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四是配合做好连州市瑶安瑶族乡高质量发展风情旅游建设项目、东陂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冯达飞文旅融合点、西岸镇东村等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文旅融合示范点项目;五是福山景区内清虚观修缮项目第三版规划已完成专家论证,进入施工前期准备环节。六是持续推进宝塔岩、南粤古驿道、潭岭天湖、华南历史研学基地、冯达飞纪念馆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调研工作,为形成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库奠定基础。
(四)完善设施建设,促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
一是完成体育中心建设任务。体育中心项目于5月30日通过竣工联合验收,于6月10日成功承办省运会空手道测试赛,于8月1日至2日成功承办省运会“中国体育彩票”群众体育组太极拳比赛,8月13日-20日成功举办第十六届省运会摔跤(古典式、自由式)项目赛事。二是省运会筹备工作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安保、后勤保障、志愿服务等筹委会各工作组按计划有序推进岗位布点、物资采购、酒店预订、应急预案编制等工作。三是配合完成空手道清远代表队组建和备战参赛任务。坚持做好日常训练和外出集中加强训练,不断增强竞训水平,2022年6月组织空手道代表队22名运动员参加省运会空手道测试赛,并获得男子团体第一名、第三名,女子团体第三名的荣誉。四是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开展体育项目进校园,为备战省运会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9月,已设立了3个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5个中小学校训练网点,完成注册运动员共482人。五是强化竞技比赛水平。2022年的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正式比赛中,连州籍运动员获得了4枚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六是积极拓宽人才输送通道。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省、市体育局关于加强后备人才建设的工作思路,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开展选材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向上输送体育人才24人,包括国家级1人,省级3人、清远市级21人。
(五)强化监管措施,狠抓平安建设“最后一公里”
我局严格落实上级关于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的有关部署安排,实行点位网格化管理,任务到点、责任到人,抓严抓实工作措施,全市文旅市场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工作平稳有序。一是完成节假日期间的安全检查。牵头组织节前旅游安全、交通疏导和疫情防控联席会议,并开展联合检查,确保我市旅游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假日旅游环境和节日氛围。二是从严从实落实防控责任。制定了《连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疫情防控应急工作方案》,对文广旅体系统、主管行业实行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落实行业常态化防控的指导和监管责任,把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强行业指导,强化执法检查。采取“四不两直”、常态巡查以及监控视频监管等方式,对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文化站、公共娱乐场所、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民宿等是否落实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
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62人次,检查场所361家次,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35份、约谈相关企业负责人18家次,办结案件5用,其中著作权案件3宗。目前,我局已对35家需要整改的企业进行了复查,35家企业均已排除安全隐患,完成了整改闭环管理,有效打击了违法行为,进一步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切实筑牢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网。
(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优化政务服务,增强营商投资便利度。依法依规开展行业行政许可审批,通过告知承诺、在线核验、容缺受理等方式,实现政务服务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截至目前,共办理行政审批案件25件,满意度100%;二是积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宣传,组织召开2022年度文旅企业诚信教育暨信用修复培训会议、全市文旅行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学习会议,引导各文旅行业经营业主重视信用记录,诚信经营;同时,加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广东省社会信用条例》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营商环境的舆论氛围。三是积极为文旅行业纾困解难,增强文旅企业活力。及时将国家、省、市制定出台纾困扶持政策在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公布,并通过工作群及时转发至各文旅企业,引导企业对照文件申请相关扶持,目前,连州市湟川三峡景区、连州市地下河景区和连州市顺心旅行社已按要求向上级部门提交了申请纾困资金资料。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事业投入有待进一步保障。受疫情影响,我市经济压力较大,部分已经完成和正在开展的文化、旅游、体育工作经费无法落实,如2021年及2022年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和旅游推介资金暂未安排,对整体工作造成较大影响。
(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夯实。推动文艺创作出精品、攀“高峰”机制还不够完善、办法还不够多;非遗和文物保护力度有待加大,“活起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非遗与现代生产生活融合还不够紧密。现有体育场所、体育设施不足,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三)文旅融合发展以及集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旅游企业尚未形成聚集效应;旅游产品品牌化、高端化、融合型产品不够丰富,区域竞争力不强;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律把握还不够深、工作效果还有待提升。
(四)文旅体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队伍严重老化、专业人才严重紧缺等问题仍没能有效解决,制约了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推动我市文广旅体事业取得新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严要求高标准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一是持续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原原本本学、原汁原味学,引导党员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巩固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用心谋划更多切合实际、接地气的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举措。二是大力营造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利用公共文体机构、旅游景区等阵地全方位做好宣传阐释。紧盯重点领域、重大时间节点,定期研判苗头性问题。三是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续实施“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提质增效行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聚焦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一是优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落实文化惠民均衡发展。落实好文化惠民活动,增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获得感、幸福感。二是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和提升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三是加强文物和“非遗”保护,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发展我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加强文物保护,提高我市文化品位。
(三)聚焦广电安全播出,守牢政治安全底线界线。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组织开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清查和酒店电视“小前端”检查,强化安全监管,确保广电播出零失误、零事故。
(四)聚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开创旅游高质量快发展新局面。加强连州市燕喜文化园项目(燕喜文化园研学基地),连州市大云洞历史文化研学基地项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连州片区)项目,丰阳镇、畔水村文旅融合建设项目等相关文融项目谋划,积极开展前期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物遗迹、非遗文化等文化内涵,盘活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鼓励非遗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有条件的项目走创意化发展之路,以我市文化元素为原型,大力开发具有本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文创产品,补充我市文旅产品衍生链,提升我市文旅产业经济效益。
(五)聚焦全民健身建设,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一是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继续结合疫情防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全民健身活动,着力打造影响力大的体育赛事品牌,持续举办连州市各种常规或节庆体育活动。二是推动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建设。拟规划扩建一座11万平方米的连州市体育公园和新建一座6千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含游泳馆),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两场一馆一池一中心”,统筹解决当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载体不新、质量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善连州人民生活品质。三是组队参加市级或以上各项赛事,提升我市体育竞技水平。
(六)聚焦“平安连州”建设,加强文旅体市场行业监管。一是严格落实工作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扫黑除恶、“扫黄打非”、禁毒等工作。二是加强文旅体市场管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三是开展A级旅游景区及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综合治理,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净化文旅体市场。
(七)聚焦可持续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等,大力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干部职工能力提升,全面推开干部“网格化、下沉式”服务,在乡镇常态化开展文化、旅游、体育活动,指导文化、旅游、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