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清远市连州市星子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882007320269M/2023-00024 分类:
发布机构: 清远市连州市星子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04-25
名称: 星子镇东上村“三把钥匙”开启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大门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4-25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星子镇东上村“三把钥匙”开启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大门

发布日期:2023-04-25  浏览次数:-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黄埔区驻星子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抓调研、抓党建、抓产业“三把钥匙”,筑牢村企民合作共赢长效机制,逐步解锁乡村产业振兴“密码”,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深调研查“病因”,对“症”找发展“良方”

  “刚到东上村,经过调研,东上村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但村集体经济家底薄,干部群众干劲上总像缺把‘柴’,村民对发展产业既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充足的信心和底气,怎么办?”这是黄埔区驻星子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陈建辉对东上村的第一印象,也是初来乍到便遇上的难题,加快发展产业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成为陈建辉最大的“心事”。

  据陈建辉介绍,东上村委会位于星子镇西北,下辖17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农户759户,人口2546人,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外出务工,辖区有林地面积25593亩,竹林面积接近6000亩,种植毛竹面积较多,在上世纪90年代村民也曾引进种植近600亩麻竹笋,由于之前散植、懒种、经营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竹笋产量少、品质低,只让当地群众填饱肚子,没能靠种麻竹笋鼓起腰包。

  禀赋资源优越,为啥发展步子慢?问题到底出在哪?陈建辉与东上村“两委”干部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挨家逐户调研,田间地头与村民推心置腹,一层一层剖根源,一个相衔相扣的链条逐渐清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组织带领村民发展经济的底气和信心不足,村里党员作用发挥不够,“林多地少”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受限,传统的耕种模式导致产业发展慢对农民持续增收不强,村民积极性不高,群众空守宝山找不到致富之路。

  找到“病因”后,陈建辉把大家关注的发展难点痛点堵点一一整理记录,形成任务清单。为解决这些发展难题,陈建辉与东上村“两委”干部聚在一起,提建议,想对策,经多次研究讨论,明确东上村强村富民之路要从“建强村级党组织、发挥党员示范,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群策群力,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探寻“靠山养山,荒山变宝山”生态发展观,创新“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写好“竹”文章,把竹产业确定为东上村“一村一业”的主打产业,走麻竹笋产业强村富民发展之路。

  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做深做实“竹”文章

  “东上村的土壤、气候都适合种植麻竹笋,它的经济效益比当地的毛竹、楠竹、黄竹高很多,是各类竹子中“笋王”,在东上村发展麻竹笋种植大有可为。”黄埔区驻星子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长郑炜介绍。

  打好乡村振兴这张牌,关键是产业,核心在组织,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助推产业振兴,为推动村里产业发展壮大,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密切配合,结合村情民意、村情实际,融合“支部引领、党员带动、产业铺路”的发展思路,确定以发展麻竹笋产业为抓手,由支部引领,实施“支委带党员、党员‘1+N’”的帮带计划,党员先行示范带动,积极发动自家亲戚和周边农户支持参与,通过盘活100亩东田村闲置土地资源,引进英德市鸿德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村集体(党支部)+公司+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看到希望,纷纷参与到了竹子种植中,做实做细麻竹笋项目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底子,东上村产业有了新的突破。

  “一株麻竹可产笋200斤,按1.2元价格可收入240元,种麻竹比种毛竹、楠竹强,只要按照专家教的方法管护好就能出去打点零工,等笋子出了再回来采收卖钱。”东田村村民何和成说。

  “三包”服务模式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针对东上村民担心的销售难题、现有产业项目的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的现状,为解决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激发农民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工作队带着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种植大户等前往英德市西牛镇实地调研,学习麻竹先进的种植和管理经验,让他们眼见为实感受麻竹笋的良好效益和发展前景,同时与英德市鸿德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包种苗、包技术、包销售””“三包”服务合作模式,公司不仅提供种苗,实地技术指导,实地教学竹子管护技术、抚育竹林,提升产笋量,还收购麻竹笋,解决销售难题。

  “三包”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麻竹笋种植的种苗、管理技术和市场销售三大难题,大大增强了东上村民种植麻竹笋的能力和信心,目前除了东上村集体的100亩麻竹笋基地外,还带动东田村、长家、峇洞、新屋、新村等村60多户种植,有10户村民已有改造和改种麻竹笋意愿并准备下一步实施。

  “我家种了100亩楠竹,目前楠竹的市场价格仅维持在每百斤20元左右,麻竹笋可达到每百斤240元,种植麻竹笋经济效益相关可观,我今年计划改造楠竹低产林,平整60亩土地,明年改种麻竹良种林并加以培管,3-5年后进入盛产期,每亩收益达2000-3500元以上,效益将十分可观。”麻竹笋的良好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让东上村第二支部书记易池成对自己原来种植的100亩楠竹有了新的发展规划。

  黄埔街道强化帮扶用“竹”“造血”

  高标准麻竹笋种植基地成功落地,不仅有黄埔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东上村党总支部、驻村第一书记的谋划引导,党员率先引路以及群众的积极参与,还得益于来自黄埔区黄埔街道办事处的8万元资金帮扶。

  早在2022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道办事处孙功余主任带队在东上村调研,在进村入户慰问脱贫户后,实地考察了东上村百亩麻竹笋示范林种植山地,并现场承诺支持8万元帮扶东上村的种植项目。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除了送钱送物,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关键要提升集体和村民“钱袋子”增收“造血”能力,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孙功余主任在东上村调研时提出增强东上村区域产业发展示范引领共同富裕的建议。他认为东上村要重点围绕村里现有资源禀赋,谋划林业和林下经济等传统优势产业再发力,持续增强用“竹”力气提升“造血”自身发展能力,做大做强竹产业,做活竹文章,引领好共同致富路,将生态资源变成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东上村高标准麻竹笋种植基地是星子镇首例村集体项目,基地采用“党支部+党员+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按照麻竹笋“一年投产、二年收获、三年丰产”生长规律,东上村集体三年后可增收6万元,到第5年稳定后年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据星子镇党委书记陈义华介绍。

  据悉,东上村集体负责麻竹笋示范基地生产+培训+销售等环节的日常管理,党员群众在村党总支管理下可以在基地务工,也可以在村党总支和企业的指导下种植麻竹笋,由村集体统一收购,销售到英德市鸿德食品有限公司,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支部(村集体)+党员+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基地产生经济效益后,7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30%作为奖励资金,实现“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村集体、村民共同富裕目标,逐步走出一条东上特色“党建+产业”的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下一步,为壮大东上村麻竹笋基地的经济效益和联农带农示范带动作用,东上村继续争取广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一步支持完善基地的机耕路、滴灌设施建设,联合英德市鸿德食品有限公司、镇林业站对东上村麻竹低产林改造,同时东上村将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产销一体等形式,把东上村麻竹基地打造成为星子镇麻竹笋“产、学、研”示范基地,打响东上竹笋品牌,把“竹笋”产业推出连州、走出清远,带动村民走上共同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