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州:预防校园暴力亟待多管齐下
近几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被曝光,“校园欺凌”一度成为热搜,扒衣服、扇耳光、勒索钱物等施暴手段恶劣,引发社会热议,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不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据了解,连州教育部门于2016年6月份开展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行动,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理措施,防微杜渐,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为了解连州市中小学在防治校园欺凌事件方面的措施和其他有关情况,国家统计局连州调查队近日走访教育部门、荧光社工机构,并对3家学校的28名老师、226名学生以及131名家长进行走访,了解校园欺凌事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防治“校园暴力”的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近一年来,学校加大了预防暴力事件发生的宣传教育力度,向学生经常性灌输安全意识和防暴意识,学生对校园暴力事件已有初步认识,据对受访学生的调查,96%的学生听说过校园暴力,54%的学生身边有人遭遇过暴力,7%的学生遭遇过暴力,校园暴力事件中有64%的发生在校内,主要是打架骂人和敲诈勒索,然而只有50%的被欺凌者把事情告诉父母或者老师,没告诉的是害怕受到打击报复和认为说了也用处不大。
2.家长对校园暴力事件关注度很大
受访家长中,95%的家长听说过校园暴力,其中自家小孩子遭遇过暴力的有9.9%,这些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孩子有八成以上都会选择把事件告诉家长。46%的受访家长认为被欺凌的孩子心灵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受访家长认为引起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多选)主要是社会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过分溺爱或者缺乏关怀,缺乏指引、青少年自我约束力差,易冲动,分别占比77.1%、68.7%、60.3%。另外,受访家长认为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性(多选)主要体现在校园暴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校园暴力容易引发治安案件,影响社会治安,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分别占比86.2%、78.6%、54.9%,家长们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极其关注,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担忧是不言而喻的。
3.将近九成的老师认为今年校园暴力现象得到改善和遏制
有两成的受访老师反映所在的学校今年以来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将近九成的受访老师认为今年校园暴力现象有所改善,且学校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态度也是绝不含糊,一旦发现基本上都会采取严肃处理的措施。受访老师认为诱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暴力和色情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过分溺爱或者缺乏关怀、青少年自我约束力差,占比分别为89.2%、92.8%、82.1%,这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校教育,甚至造成社会治安问题。
二、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发展,为不良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便利。相对于书本的枯燥说教,影视和游戏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尤其是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色情暴力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等,这些都会让青少年形成错误的判断,当青少年接受和习惯了暴力的环境,他们就会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摩擦,他们就会不自觉地用暴力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受访学校的负责人和老师大多数都认为现时青少年犯罪成本较低。未成年人保护法出于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需要,立法和执法要向未成年人倾斜,使得部分青少年错误或片面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不需要担责”,正因为对欺凌和暴力处理惩戒力度小,犯罪成本低,造成中小学生遇事情更倾向于暴力解决,对法律缺乏敬畏。
2.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家庭温暖导致学生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是留守学生引发的问题,据走访连州市保安镇中心学校,该校留守学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80%,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管教,年迈的爷爷奶奶也管教不了,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没有正确的指引,心理和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变得孤僻、自卑、暴躁和不善于与人交流,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同时也很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欺凌对象。
二是成长在不和谐家庭导致的问题,走访的三间中小学校园的负责人都提到,目前校园中出现的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的学生。很多父母习惯把孩子不良习惯怪罪到学校、老师和孩子,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问题的折射,尤其是一些父母离异、父母终日争吵的家庭,为学生的极端性格埋下了祸根,这部分学生往往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用暴力发泄不满情绪,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导火线。
3.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体现在过分强调应试教育,青少年心理压力大。很多学校现阶段仍不得不以成绩为导向,过分强调成绩第一,分数至上,忽视道德教育,抹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增加学业负担,给学生增添了心理压力,由此引起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加上青少年时期存在的叛逆心理,精神压抑长期得不到疏导时,很容易采取不正当的途径宣泄,采取过激行为。
另一方面,教育不是万能的,离不开必要的惩戒手段加以辅助。当前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学校迫于舆论的压力,侧重用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解决问题,不敢轻易地处分一个学生,导致对青少年警示和惩戒作用削弱。
三、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1.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校园欺凌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情绪低落,无心向学,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更严重的会导致受到欺凌的学生畏惧学校,产生厌学情绪,直接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欺凌行为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受到伤害,欺凌没有获胜方。对受害者而言,可能导致其自卑,逃避人群,偏激,缺乏信心和勇气。对施暴者而言,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产生暴力倾向,走上犯罪的道路。
3.影响社会治安。经走访连州三所学校了解到,校园内的欺凌现象校方容易发现处理也容易防控,但是对于一些发生在校外的欺凌事件则很难干预,加上有社会人员参与,难以控制,一个小摩擦都有可能发展成群殴,甚至引发治安案件,危害学生安全,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建议
1.家长发挥第一学校的作用,以身作则。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尽量选择就近务工,避免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增加亲子互动的频率与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
2.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做好引导和预防作用。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学校积极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加强以案说法,从思想上预防校园暴力。
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善用法律手段。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和法律追究制度,对于校园欺凌和暴力构成犯罪的,根据案件事实,从施暴者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情节和危害后果等方面,依照法定的标准来认定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4.加强社会监督作用,传递正能量。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作用,进一步限制暴力色情的影视作品和游戏上市,减少对青少年的冲击。新闻媒体需摆正位置,实事求是,杜绝暴力宣传和不实报道,减少对欺凌对象的二次伤害。
5.探索尝试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利用专业的人员进行疏导。有部分受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现时校园内的一些问题家长和校方都没有能力去解决,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远远超出了家长和学校的能力。据走访荧光社工梁老师介绍,校园欺凌重在预防和心理疏导,当前应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的作用,运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介入,推动社会工作者走进校园,通过专业的社工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进行跟踪处理,开展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