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江苏紧盯企业融资痛点,推出“苏贸贷”等信贷产品;广东探索“大湾区组合港”模式,降低外贸企业物流成本;重庆海关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各地纷纷推出系列举措,推动外贸发展动能日益强劲。
——编 者
2024年投放规模超266亿元,“苏贸贷”助力江苏外贸企业融资
南美洲秘鲁卡亚俄港,一批中国生产的电表箱在码头卸货。“这是公司第一次尝试出口电表箱产品,可拿出来的流动资金有限。”江苏南京尽善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张静秋说。
之前该公司在秘鲁签下了一笔价值300万美元的电表箱销售订单。根据规则,产品需要通过海运、报关、验收后,公司才能收到账款。“公司需要垫付电表箱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资金压力不小。”张静秋说,据测算,从垫付资金到获得订单回款,大约需要75天的周期。
“这么大的订单,肯定可以带动营收大幅增长,但怎么解决资金缺口是个难题。”张静秋介绍,由于公司可抵押物少,在各家银行的融资授信额度较小,影响了这笔订单的备货。
企业一筹莫展之际,江苏银行南京龙江支行在调研后推荐了“苏贸贷”产品。“这款产品是江苏银行和江苏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合作,为支持全省中小微外贸企业发展提供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贷款金额最高可达3000万元。”龙江支行负责人说。
根据订单情况,企业成功获批授信额度500万元,获批当日放款,其中300万元用于企业前期采购垫资,200万元用于验收订单后的资金回笼。
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苏贸贷”侧重关注外贸企业前端资金链条不畅问题。“之前我们也尝试过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但绝大多数产品只为企业订单交付后期的资金回笼融资。”张静秋介绍,“‘苏贸贷’撬动了企业前端资金链条,为我们扩大业务领域和订单量提供了帮助。”
“‘苏贸贷’是依托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设立的政银合作信贷产品,有效结合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全省中小微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江苏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苏贸贷”2024年投放规模达266.43亿元,同比增长57.2%,惠及3766户中小微外贸企业,同比增长48%。
累计节省成本超3亿元,广东改革通关模式、提升保障能力
“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微波炉、洗碗机等家用电器的驳船“易航12”从广东佛山北滘港出发。这批货物之后将在深圳蛇口港乘着国际货轮前往东南亚。
“全程只需要在北滘港‘一次报关’即可出海,江海联运的物流时效从过去的5—7天缩短到2—3天。”送走驳船,美的集团关务经理李慧华满脸轻松。在办理海关查验放行手续时,李慧华就已经预订了中远海运集团的国际货轮班次和舱位,“春节快到了,出口需求猛涨,通过组合港模式,货物抵达蛇口港便可以直接装船,为我们抢抓船期帮了大忙”。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通关模式改革不仅让物流时间更加可控,还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李慧华介绍,2024年全年,美的集团家用电器已出口约4.8万个标准箱,均采用“大湾区组合港”的业务模式,节省综合成本120余万元。
“通过与省内各直属海关协同监管,我们将组合港货物的报关、交还箱、通关查验等环节延伸到沿江各港口,推动港口间泊位、堆场、航线等资源共享,实现了货物在粤港澳大湾区各码头间‘全天候’水路调拨,江海之间无缝衔接。”深圳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林浩宇说,目前已累计开通组合港线路43条,不仅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全覆盖,还将辐射范围延伸至粤东、粤西地区,开通了“深圳蛇口港—汕头广澳港”“深圳盐田港—佛山北滘港”等线路,累计为5000多家进出口企业节省成本超3亿元。
在“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下,美的集团与中远海运、中外运等航运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集装箱运输、供应链物流服务、物流自动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确保物流供应链稳定。
去年前11月出口农产品增长39.4%,重庆加速优势特色农产品“出海”
洗果、分拣、包装……在位于重庆市潼南区的磊书果品有限公司,一箱箱黄澄澄的新鲜柠檬摆放整齐,即将发运。“去年出口行情好,我们发了240个集装箱、6700多吨。”公司负责人胡再洋介绍。
潼南区盛产柠檬,但由于果农与经销商经验不足,出口并不容易。胡再洋出口柠檬时曾吃过苦头——柠檬经铁路运至国外,因检疫手续不符合当地要求被拦下。
吃一堑、长一智。胡再洋向永川海关求助,海关查检科关员黄梦舟来到公司后,帮助收集整理相关国家检疫要求、规划申报流程;并针对柠檬鲜果保鲜期短、保质要求高、不耐运输等特点,联系植物检疫专家提供“注册登记—报关申报—属地查检—口岸清关”一站式服务……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磊书果品的出海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在家门口将柠檬装车,经公路运输3天可到越南,公铁联运7天可到泰国……去年企业还新开拓了马来西亚市场。“新鲜的柠檬不愁卖。”胡再洋说。
不只是磊书果品,在潼南,一批柠檬企业走上了“出海”之路。永川海关摸排潼南区现有的规模化柠檬种植基地,并通过“即报即核”“集中考核”,2024年成功助推新增12家柠檬果园出口注册基地,持续扩大柠檬鲜果供应源头;还为柠檬产品定制差异化物流运输方案,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优势通道出口,有效缩短运输时间。
目前,潼南区已培育各类柠檬经营主体360余家,开发出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等五大体系350多种柠檬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柠檬外,秀山柑橘、巫山脆李等一大批农产品也加速“出海”。2024年前11月,重庆出口农产品增长39.4%。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题:工地“信息流”蕴含大国经济投资活力
新华社记者魏玉坤、叶昊鸣
冬日的阳光下,位于贵州安顺的中铁二十三局黄百铁路红基隧道施工现场,挖掘机、运输车、装载机、混凝土泵车……各种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回响,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一千多公里之外,安徽东至县尧渡镇,当地干部群众正抓住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黄金期,调来大型挖掘机,加紧推进汪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大江南北,一个个建设项目工地上,各类工程机械的开工率和平均作业量,汇聚成反映各类工程项目投资热度的“信息流”,成为观察经济运行的重要参照。
在位于湖南长沙的三一重工“18号厂房”内,基于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遍布全国的上百万台挖掘机、吊装设备、混凝土机械等设备的大数据,汇聚成实时更新的“挖掘机指数”。
透过大屏看,最新的“挖掘机指数”彰显大国基建的稳步推进,映射投资活力:
2024年,各类机械设备中,最忙碌的要数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塔式起重机等吊装设备,开工率达到72.91%,位居大类设备榜首。挖掘设备、工程设备开工率分别为58.87%和54.21%,忙碌指数位居第二、三位。
此外,从全国看,23个省份工程机械综合开工率超过50%,其中安徽、浙江、江西、海南、湖北、四川、福建、重庆、广东等省份开工率超过60%。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虽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得益于“两重”“两新”等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政府投资持续发力,带动放大作用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明显回升。
挖掘机销量,从另一个侧面印证基建投资的回暖。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挖掘机主要制造企业的统计,2024年12月份销售各类挖掘机19369台,同比增长16%。其中,国内销量9312台,同比增长22.1%。
与“挖掘机指数”相呼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多项与项目施工建设和投资相关的高频数据也反映了向好趋势。
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全国工程机械开工率较三季度上升1.2个百分点;31个省(区、市)中,18个省份四季度工程机械开工率较三季度上升。四季度,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为29.1%,较三季度上升3个百分点。
此外,作为反映项目投资强度重要先导性指标的工程项目中标热度指数也在2024年四季度快速上行,同比增长10.3%,其中12月份同比增速为30.5%,增幅较11月份扩大16.8个百分点。
“四季度上述多项指标呈向好态势,显示一系列稳投资政策不断发力显效,持续推动各类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随着更积极的扩大有效投资政策落地实施,有望进一步提升投资的韧性和内生动力,更好发挥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副主任魏颖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明确指出要“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
近期以来,各地铆足干劲,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动力:
向东看,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重要项目常泰长江大桥建设进入冲刺阶段,1600多名建设者在浙江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进行大桥水下基础和桥墩墩身施工;
向西看,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两万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
向南看,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狮子洋通道项目建设紧锣密鼓,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控制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以每天30多米的吊装速度推进;
向北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枢纽主体基本完工,枢纽周边“两横四纵”路网雏形显现……
“截至目前,2024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项目已基本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1.2万亿元,2025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也已提前下达。”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
不断增加的政府投资,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项目完成投资超1.3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项目完成投资超3.6万亿元。近十年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40%。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竞争力。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一系列新谋划聚焦提高投资效益精准发力——
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拓展“两重”建设支持范围,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对项目的支持比例;
高效益用好政府投资。适度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并优化支持范围,更好发挥专项债券投资效益,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收官;
高水平调动社会投资。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滚动接续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
下好投资“先手棋”,更好发挥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育动能、惠民生、防风险等多方面的关键作用,必将持续激发内需潜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服务消费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部署要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6个方面18项具体措施。
一是丰富消费惠民举措。举办系列文旅促消费活动,支持各地在游客互送、资源互推等方面加强合作。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等消费惠民让利行动,鼓励推出文化和旅游消费券、消费满减等优惠及区域一体化消费惠民措施。拓展公共机构服务供给,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文化体验、艺术普及等服务,支持文博场馆策划推出高品质特展。
二是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消费需求。推出一批高品质少儿题材舞台剧目,打造亲子度假酒店,优化亲子游乐服务。创新发展研学旅游,推动旅行社经营研学旅游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提升老年人文旅服务品质,推出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文化和旅游产品。
三是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丰富文化娱乐产品,鼓励各地适当放宽大型营业性演出可售(发)票数量限制,巡演项目巡演地不再重复进行内容审核。推出冰雪旅游、避寒避暑旅居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增开旅游列车。开发时尚国潮产品,打造国货“潮牌”、“潮品”。
四是培育消费场景。盘活提升存量空间,丰富传统消费场所文旅业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出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建设空间型虚拟现实体验项目,打造演艺新空间和数字展览新空间。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丰富夜间消费业态,支持各地对消费集聚商业区升级改造、优化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
五是创新产业政策。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领域“两新”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地统筹用好各渠道资金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扩大文旅有效投资,加快重组中国旅游产业基金。释放职工消费潜力,鼓励错峰休假。
六是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扩大文化和旅游场所接待规模,优化重点景区和文博场馆等预约、售票管理,做好大型文化和旅游活动公众通信服务。优化入境旅游政策,用足用好现有过境免签政策和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优化离境退税服务,推广“即买即退”措施。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推进线上线下同步治理,抓好重点场所安全监管。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题: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开年中国经济一线观察之三
李延霞、吴雨、向家莹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血脉畅通,经济肌体才强健有力。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近日,新华社记者在多地调研中观察到,金融系统靠前发力,瞄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全年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加油助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靠前发力 有效支持经济稳增长
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悟空智算”高性能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建设正酣。项目全部投产后总算力将超过6500P,为当地生物制药、石化等行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充沛算力资源。
浙江宁波,泰一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的10条产线“满弦”开工,工人几班倒,赶制一批即将出口海外的固体饮料产品。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金融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创新动力:1月2日,国开行江苏分行向“悟空智算”项目三期发放2.42亿元贷款,助力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元旦刚过,中信银行宁波分行的500万元信贷资金打到了泰一健康的账上,助力企业拓市场。
“开年即开跑,我们立足职能定位,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强化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服务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助力经济发展良好开局。”国开行江苏分行客户四处副处长周腾表示。
早谋划、早部署、早发力。针对年初项目开工多、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金融领域正在积极行动。
“截至1月9日,我们已累计实现对公信贷投放超100亿元,1月份仍有115亿元信贷项目储备在投放流程中。”光大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郭志雄说。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2025年开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带动企业融资需求上升,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不断畅通的金融血脉,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有力引导。
去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实施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大。一方面体现为总量“稳”,两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另一方表现为价格“降”,两次降低政策利率,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又是一年“开年忙”。挑选、过冰、打包、入库冷藏……正值年初订单需求旺盛,福建锦裕发冷链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火热景象。企业刚刚在建行申请到了一笔250万元贷款,利率不到3%,比2024年降了近11%。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冷链物流需求上升,行业迎来稳步发展。越来越低的融资成本,让我们‘轻装上阵’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企业负责人吴能顺说。
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信贷投放的“总闸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5年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月3日至4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围绕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一系列部署:“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注重盘活存量金融资源”……
“这些系统部署,为年初着手谋划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具体指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融资需求,同时将持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为促消费、扩投资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
精准有力 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首批6家企业与6家银行当场签约,共计将获得超130亿元融资支持。
实打实的举措,是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注脚。
镇江大东纸业3000万元、江苏盐昇光电新材料3000万元、江苏联博精密科技2000万元……元旦当天,光大银行南京分行为6家制造业企业投放贷款共2.5亿元。
“我们在2024年底就已经制定了今年的信贷投放计划,抓好‘首日、首周、首旬、首月’时间节点,围绕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确保新年信贷投放时效快、结构好。”光大银行南京分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刘俊告诉记者。
调研中,记者观察到,瞄准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正在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力点。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这些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当前,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需要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的活力。
开年第一天,扬州餐饮品牌老土灶的第13家门店在网红街区皮市街开业,生意十分火爆。
“随着消费复苏,多家店面的营业额逐步攀升,我们趁势而上再开新店。生意越做越大的背后,金融的支持给了我们底气。”老土灶总经理单霖表示,工行第一时间提供了200万元贷款,用于门店日常经营。
从大项目到小生意,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金融“活水”润泽千行百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离不开货币政策的“精准滴灌”。
近年来,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越来越多金融活水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自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以来,截至2024年底,银行与企业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超过8000亿元。“还有1000个项目已达成贷款合作意向,正在抓紧推进审批授信。”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
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一系列工作安排: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加大工具支持力度;优化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完善绿色金融评估;提高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支持。
“围绕‘大力提振消费’这一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我们将适时研究创新金融产品工具,进一步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彭立峰说。
可以预计,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会更足、成色会更亮。
多方合力 破解融资痛点难点
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持,有着重要意义。
不久前,济南品佳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中标了一笔订单,原本令人高兴的消息却让负责人贾秀强犯了难:购置进口原材料急需的资金一直没有着落。
受益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企业融资需求受到关注,当地农行及时提供了100万元的信用贷款,解了贾秀强的燃眉之急。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面临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推动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搭建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探索新路径。
尽管成效明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面临不少难点堵点,值得关注。
调研中,一些企业家、金融从业者道出了不少期待解决的问题: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不平衡不协调,耐心资本不足、科创企业缺少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普惠金融有待扩面提质……
“迈上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中国经济,需要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要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打通融资堵点难点,促进金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教授万晓莉表示。
围绕重点,瞄准痛点,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在持续发力。
202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出台养老金融发展“规划图”,从拓宽银发经济融资渠道、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夯实金融服务基础等方面提出重点举措;
202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用好用足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1月7日,《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七大方面25条措施,众多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将迎来更丰富的融资渠道。
与此同时,不断涌现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新机制,正在为更多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福建,通过银行的绿色审批通道,一家新材料科技公司拿到1000万元贷款,解决了流动资金难题;在山东,受益于“火炬创新积分贷”创新产品,一家生物产业公司成功购置新设备,解决了产能受限问题;在广州,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综合授信方案,一家专注低空经济的科技公司获得1500万元贷款,顺利扩大产能……
新年开新局,实干正当时。
神州大地上,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沃土,将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添动力、增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展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