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经济活力的不断迸发,连州市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农村居民收入得以稳定增长,由此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水平不断升级。为进一步了解连州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状,国家统计局连州调查队走访调研了分布在7个乡镇的62位农村居民,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消费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新时代背景下,连州市农民群众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消费层次不断升级,消费市场具有较多潜在增长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调查基本情况
1.乡镇仍是农民购买生活消费品的主阵地。
据调查,74.19%的受访农民首选在乡镇的农贸市场购买畜类禽类等新鲜肉类,另有19.35%选择就近在村内购买,仅有6.45%的受访者会选择去连州市区购买新鲜肉类;此外,在问及“平时多数在哪里购买生活日用必需品”,将近六成的受访农民依然选择在镇上的商店。可见,近年来乡镇商贸市场的兴旺带动了村民的消费,尤其是赶集日,村民们乘坐各类交通工具到镇上采购必需的食品、生活日用品,满足了家庭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乡镇仍不失为农民购买生活消费品的主阵地。
2.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以来,连州市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很大的突破,农村的水、电、路、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完善,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农村消费的升级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水电,在问及村庄水电供应现状时,认为所在村子“没有或极少出现停水”、“没有或极少出现停水”的分别占59.68%、83.87%,大部分群众都认为乡村在供水供电能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二是村道乡道交通建设,村村通硬底化工程极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高达八成的受访村民反映,现时通往镇村的公路均硬底化且路况好,农村路网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农民出行安全便捷带来真正的实惠;三是移动通讯,受访村民中,认为宽带信号好、手机通话质量好分别占60%、65%,农村和城市在移动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正日益缩小,农民享受高速高质的通讯网络指日可待。
3.三大耐用消费品备受农民青睐。
据调查,随着农民群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智能手机、彩色电视机、空调日益成为农村消费市场的热宠,备受农民青睐。在问及“你的家庭近三年是否添置过以下耐用消费品(多选)”,购置率排在前三名的依次为智能手机(占75.81%)、彩色电视机(占41.94%)、空调(占32.26%),网络和信息资讯化的快速发展刺激了智能手机的消费,对文化娱乐的高质量追求也带动了彩电在农村家庭的更新换代;另外,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村民更注重生活享受,加之农村电网的不断升级完善,使得空调在农村消费市场正成为不可小觑的新增长点,据连州市2017年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年报数据显示,农村每百户拥有空调的数量为51.6台,同比上一年增长16.8%。
4.网购消费成为热点。
据调查,七成五的村民家庭有网购经历,将近七成的村民家里有电脑或者手机可以上网,愈五成的村民反映所在村子及附近均有快递收发点。据西岸镇石兰村委会村干部介绍,其所在村子有京东物流配送点,各类家电家装品牌的售后服务也较完善,近几年来,村里很多家庭都会优先选择上网购买家电产品。可见,农村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智能手机和宽带网络的快速普及,改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消费热点,已“飞入寻常村民家”,潜移默化改变着农民的消费观念,也活跃了农村这块巨大的消费市场,将大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5.农民就医看病首选镇村两级卫生医疗机构。
现阶段,基层卫生院、村级卫生站在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守卫群众卫生健康、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群众对镇级卫生院、村级卫生站的信任度仍较高,调查显示,农民身体不适时优先选择去乡镇卫生院就医的占46.77%,选择村级卫生站的占45.16%,这两部分占了九成有多。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镇村两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减轻农民就医负担,仍是民生之重,群众之需。
二、制约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中央提出,仍然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现在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尤其是在农村。调研显示,连州市农村消费现状呈现“两个滞后一个落后”,即农村市场规划建设滞后、农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及农村留守群体消费观念落后,正是不平衡不充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1.农村市场规划建设滞后。一方面,大部分乡镇的集贸交易市场建设规模小、规划散乱、卫生条件差、管理无序,缺乏综合性的有规模、上档次的肉菜市场,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在“食品”方面的高品质追求;另一方面,基本没有管理规范、供货渠道正规的“乡村超市”落户乡镇,商店普遍以小型个体经营士多店为主,商品种类偏少,品牌商品缺乏,购物环境不佳,农民希望能在家门口“逛商场逛超市”的美好生活向往仍未能实现。
2.农村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仍有一部分村庄不同程度出现停水停电的现象,尤其是用水用电高峰期更为突出,据调查,反映经常出现停水的受访者占16.13%,如丰阳镇丰阳村村民反映,由于水源不足,近段时间以来每天上午仅有两个钟左右的时间供水,其余时间都处于停水状态,村民基本的日常生活由此受到影响,也抑制了洗衣机、热水器、电冰箱、空调等电器在农村的普及使用,抑制了相应的消费需求;二是村级公共交通仍不完善,当前农村公交线路主要覆盖到镇一级以及住在沿线公路的村,部分公交线路虽然规划到村,但班次少、时间间隔长,村民出行非常不方便,很多离镇政府有一定距离的村庄难以享受到公共交通福利。据调查,现时连州村民出行到所住乡镇主要依靠摩托车或电动车(占76%)、村民自发组织的载客小汽车(占24%)等交通工具。如三水瑶族乡云雾村村民反映,每天只有上午、下午各一趟公车往返连州市区和三水乡之间,村民多数会选择坐摩托车到隔壁公交车班次较多的丰阳镇,再从丰阳镇搭公交车到连州市,由此一来,摩托穿梭于乡间小道,加之很多村民没有安全驾驶意识,不带头盔、报废摩托仍上路、超载等现象尤为突出,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群众出行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农民对公交便捷出行的巨大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村村通公交蕴含着不可低估的消费潜力。
3.农村留守群体消费观念落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青壮年不断涌入城镇,有条件的农村孩子进城求学,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如此次调研的西岸镇东江村委会东田村、龙坪镇青石村委会何屋村、丰阳镇丰阳村委会井眼洞村,这三个村的常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7.1%、54.3%、38.9%,均低于60%,为典型的空心村。留守群体的年纪以55岁以上老年人、12岁以下学生为主,留守在村的成年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收入低、观念落后,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如连州市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每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仅为120元,与城镇退休职工不低于一千元的退休金相差甚远,养老保障程度仍偏低,使得农村留守群体对未来生活的支出预期增加,轻消费重储蓄,轻享受型消费重生存型消费。据调查,农村“2017年外出旅游观光次数为0”的受访者占了7成,可见当前农民的旅游休闲等文娱消费层次仍较低,文娱类消费尚待挖掘;此外,留守群体不易接受像网购这种新的消费模式,从未网购的受访者中,80%是因为不懂得操作而与网购消费无缘。消费观念落后、文化娱乐层次低等因素直接制约了农村家庭消费需求的释放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三、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连州市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消费加速升级的新阶段,应努力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加快培育农村消费新增长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可以花钱”。
要继续完善农村自来水、电网、道路网、通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进程。具体表现在:(1)在农村用水方面,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确保供水正常,促进洗衣机、热水器等耐用品的消费;(2)在农村用电方面,继续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稳定供电能力,使群众夏天开着空调、冬天开着取暖器而不必担心跳闸断电的问题;(3)在农村公交出行方面,农民通常有赶集日外出“趁圩”的习惯,建议将同一个乡镇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规划整合为一条公交线路,赶集日根据出行高峰期合理安排农村公交往返于沿线村落和镇中心之间,既满足了村民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也有效利用了公共资源;(4)在网络通讯方面,加大农村宽带网络的投入,提高乡村网络化、信息化程度,为电脑、智能手机等消费品的畅通使用创造优质条件,也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农业”打好基础。
2.营造农村市场良好消费环境,让农民“放心花钱”。
首先,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档次、高品质、品牌化的商品及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农村市场的商品服务供给应注重差异化,着力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既要保留一批小型廉价的个体商铺,也要引进一批综合性的大型连锁超市商店,满足农村不同群体的消费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其次,要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建立健全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以及虚假广告信息进入农村市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农民放心消费;最后,着力解决农村地区在网络设施、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完善物流、金融、宽带等“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农村淘宝在物流配送、为村民代购代支付、培训网购操作知识等积极作用,使农民享受到网购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3.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让农民“敢于花钱”。
一方面要解决好养老的问题。要健全社保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不断提高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待遇,花大力气解决农民养老难题,减轻农村家庭的后顾之忧,让农民群众有底气、有信心敢花明天的钱,增强消费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要破解基层卫生院发展的“瓶颈”,尽快推广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报销比例,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使得农民花小钱也能看好病,真正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轻农民家庭就医保健压力,增强消费意愿,提振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