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市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试点任务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和清远市系列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2015年中央1号文精神,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中心,以农村经济发展和村容村貌改善为抓手,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和农事服务为保障,不断开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探索完善农村治理机制,激发村级组织活力
1.完善和规范村级党组织建设。一是在推进党组织设置重心下移的工作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级党组织设置程序,按照“能人+好人”思路选好村级党组织“领头雁”这个“关键”,把能力强、有公心、肯干事的农村优秀党员选上去,确保村级党组织在讨论决策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引导优秀党员担任村委会、村民理事会和集体经济组织领导职务,巩固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加大发展农村党员力度,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解放思想,不简单控制数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重点在村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成员、经济组织成员、经济能人中发展党员,优先考虑在党员人数不足3人或没有党员的村小组、没有党员的村民理事会中发展党员,确保农村党员数量和质量满足2017年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三是树好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创建农村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培育一批先进农村党支部,引导软弱涣散党组织向先进党组织学习经验。
2.完善和规范村民理事会。一是加强村民理事会人才培养,引导返乡人员、种养大户、退休老党员、外出乡贤等群体中有能力、有意愿为村民服务的“能人+好人”加入村民理事会,根据各村实际和发展需要,确定好理事会人数和人选,及时调整不能很好履行职责的成员,指导和帮助村民理事会建立健全制度,实现村民理事会工作经常化、规范化。二是引导村民理事会作为村民民主自治的辅助力量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引导、发动群众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和财政涉农资金、建设美丽乡村,积极发展公益事业,调解农村矛盾纠纷,促进村庄和谐文明。今年各镇(乡)80%以上的村民理事会要切实发挥较好作用,明年100%要发挥作用。
3.健全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合作社和经济联合社),按照有证明书、组织机构代码证、公章、独立班子、牌匾、银行账户、组织章程、成员资格界定办法等“八有”建设标准,健全和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架构,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科学的设立制度、健全的治理制度、明晰的产权制度,强化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结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产权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4.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市、镇、村(片区)三级公共服务网络,着力整合各种公共服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资源,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交易、农村金融保险服务“三个平台”,形成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市、镇、村(片区)三级网络服务平台有效衔接和协调运作。2015年7月底前建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三资”管理、交易平台,实现农村“三资”管理和交易规范化、公开化,农村集体资金管理、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源发包公开透明。
5.稳妥开展村民委员会下移调整准备工作。已开展村委会规模调整的九陂镇要继续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探索试验,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改革经验,为全市探索改革路径。其他各镇乡要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稳妥开展村民委员会下移调整前期准备工作,对拟调整村的情况,包括村民委员会下移载体,设置的规模、数量、党建工作的党员情况、党支部设置等进行全面摸底。同时要抓紧发展党员,做好干部的选配和培养工作,为下一步开展村委会规模调整和换届选举工作做好准备。
二、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6.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权属存在争议的承包地,坚持“先解决纠纷再确权颁证”的原则,及时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问题。鼓励和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先互换并地后确权登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审慎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确股不确地”,并严格控制范围,能确地的必须确地。以户为单位,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现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和二轮土地延包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探索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折股、确权到户、确股到人,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7.加大农村土地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开展承包地互换并地,互换并地之后再开展确权登记办证工作,解决承包地块零散细碎问题,实现农户承包土地相对集中和便于耕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动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加强政府引导,通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挂钩,完善田间配套设施,提高耕地质量,激励农民积极开展互换并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田改造,改善和优化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从而促进土地整合工作。4个试点镇今年内全部完成土地资源整合,其他8个镇(乡)年内完成50%以上,在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前全部完成。
8.稳步推进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以各镇(乡)为主体,积极探索整合非普惠性财政涉农项目资金。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将中央、省、市、县安排的各项可整合涉农资金进行整合统筹使用,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科学规划项目区和项目,规范申报程序、项目资金拨付程序,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监管,严格检查验收,确保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发挥效益。通过落实村民自治,发挥村民理事会等村级组织协调作用,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经村民代表(或户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向镇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将种粮直补、生态公益林补偿等资金集中由村集体统筹,用于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同时要协调银信部门,简化和规范普惠性涉农资金整合的拨付程序,将整合的涉农资金统一划入经济合作社集体账户。发挥整合涉农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9.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狠抓农村经济发展,以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继续推动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着力引导向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倡导“三种二养”、发展农业“三品”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完成120个服务站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建设,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千村百花”景观工程,做好“花文章”,培育“花经济”,有序引导有条件的村庄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创新发展乡村旅游。
10.着力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改革。一是探索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建立经济社或经济联合社信用合作部,4个试点镇选择一个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探索建立农村信用合作部,其他镇(乡)根据实际也可探索建立经济联合社信用合作部,整合农户闲置资金,拓宽农民融资渠道,着力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在全市173个村(居)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建立助农取款点,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位、农民金融知识贫乏、融资难、收益小、农民理财不发达等问题。三是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信息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并推广使用,针对农户不同的信用等级,通过优先安排资金、优惠贷款利率、减少抵押物等激励手段,使信用户享受到倾斜的信贷政策及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四是探索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完善贷款贴息政策。五是建立政银保担保基金,制定“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实施办法,推广“政银保”合作模式。
三、搭建平台夯实基础强化保障,提升服务“三农”发展能力水平
11.大力构建“五个一”综合政务服务管理体系。以网上办事大厅为龙头,集“三资”管理交易服务平台、社会综合服务网格化管理平台“三位一体”建设为抓手,以镇(乡)综合服务中心、村(居)综合服务站为延伸点,构建“五个一”综合政务服务管理体系,作为优化农村便民、为民服务,提升村民自治、加强城乡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7月份起全市镇(乡)“三位一体”管理服务平台试运行。
12.大力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土地平整、农田排灌渠、机耕路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完成80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做好河道清障、清违、清淤和护岸工作,年底前完成三江河、九陂河、东陂河和星子河共70公里整治。进一步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高质量完成80宗无供水设施村庄自来水工程。
13.试点建立农村综合服务社。探索以镇乡、市供销合作社为主体,依托基层社、农民合作社、经营大户等,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面向“三农”、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试点镇要在8月份、其他镇(乡)10月份前至少建立一个农村综合服务社,优先选择以原来被撤并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进行布点建设。
14.强化农事服务能力。积极落实农机补贴扶持政策,加快高性能机械设施装备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高产出、高效益、高技术、高品质的设施农业,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并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示范基地率先开展机械化试验、示范和推广。根据农村劳力普遍外流现状,鼓励、推广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包括犁耙田、播种、育苗、插秧、收割、烘干等一条龙的农事服务超市模式,节省劳动力和成本,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增产增收。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5.建立科学有序的新农村建设体系。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景观优化为出发点,以发掘和拓展当地资源禀赋、整合提升特色优势为突破口,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以“培育村、美丽乡村、精品村”示范建设为主的新农村建设体系,带动全市其他乡村更好地开展村庄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和农村宜居水平。
16.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标准。从实际条件出发,从解决最迫切、最基本的环境问题入手,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环境和设施改造,不脱离实际盲目贪大求全。培育村要突出抓好农村环境“四整治一美化”工作,通过整治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成村容整洁、生活便利,适宜生存发展的宜居村庄;美丽乡村要在培育村基础上以完善设施建设、乡村景观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为主题,建设“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既满足群众生产生活要求,又能做好村庄原生态保护;精品村要在美丽乡村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以挖掘本村自然特点、人文特色、产业优势为重点,以“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思路,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打造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内涵深厚、韵味独特的村庄。在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历史建筑,传承人文气息和传统文化,倡导文明风尚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
17.建立政府引导、村民主体、领导挂点帮扶的推进机制。牢牢把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基本原则。政府要通过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做好“五个相结合”:一是与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双到”相结合,拓宽工作思路;二是与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相结合,连线成片打造美丽乡村;三是与落实市四套班子成员和各系统党委帮扶工作相结合,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四是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引入社会资金和技术力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五是农村通过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建立村民积极主动、政府帮扶引导、社会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推进机制。
五、深入推进新一轮扶贫“双到”巩固冲刺,全力以赴迎接省考核总验收
18.全力推进扶贫“双到”巩固冲刺,迎接省考核总验收。一是抓资金促项目,抓紧中央、省、市、县四级专项资金规划,抓好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通过资金投入推动项目进展,确保所有帮扶项目在今年底全部落实并发挥较好的效益。二是抓亮点促示范,加强对示范村的跟踪指导,着力提高建档立卡整体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民生项目、助学、助医、助老、助残等方面打造更多亮点,通过示范点推动面上工作。三是抓督导促后进,继续实行一季一督导一通报,加强对镇、村扶贫“双到”工作的检查和指导,“抓两头、促中间”,推动工作的均衡发展,确保三年帮扶目标任务的完成,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的总考核。四是抓总结促推广,及时总结成绩,提炼经验,提升连州精准扶贫水平。注重宣传,确保在主流的报刊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上有声音,打造立体宣传效果。五是抓资料促迎考,严格对照省考核办法,认真做好资料归档和查漏补缺工作,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认真分析并研究解决。建立迎检时间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合力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19.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定出台《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直接抓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安排表》,明确市四套班子成员要在联系的镇(乡)抓1-2个示范村。同时,明确各镇(乡)党委书记和班子成员每人也要抓一个以上的示范点。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市四套班子成员示范点现场观摩会,倒逼示范村建设,形成你追我赶推动工作的良好局面。将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的工作成效作为考核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作为乡镇领导干部的赛马场,实行不留情面的通报制度,从1月份开始,对“三个整合”情况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情况实行镇(乡)一周一上报、市一月一通报制度,使各镇(乡)通过对比进度,查找差距,互相促进,共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
20.营造浓厚宣传舆论氛围。发挥主流媒体“喉舌”作用,组织连州广播电视台、《南方日报·连州视窗》、《清远日报·连州新闻》、政府门户网站,围绕我市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开展《农综改先进人物系列报道》、《聚焦农综改》、“千村百花工程”等系列相关专栏专题,制作《连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掠影及《连州市农村综合改革》专辑,报道我市农综改、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经验。同时,筹划以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开发为主题的2015年国际摄影年展相关工作。通过年展、简报、电视、报纸、网络、各村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相关政策、先进典型、经验做法,使农村综合改革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