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为探索“人大代表+文旅”深度融合的“标准路线”,描绘出一幅“绿美连州生态旅游样本”,连州镇中心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多次到保存文物较为完整的沙坪村太学第、沙坪村武进士第、湟津村镇津祠、沙坊村儒林坊门楼等文物保护点,进行调研讨论,经过数月的调研后,决定以“人大代表+文旅”为依托,结合石角片区东陂河碧道,着力打造二第(沙坪村太学第、沙坪村武进士第)、一祠(湟津村镇津祠)、一门楼(沙坊村儒林坊门楼)、一碧道(石角片区东陂河碧道)的文旅旅游路线,通过滴水穿珠的效应,进一步强化连州镇乡村旅游、古建文物、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利用“人大代表”影响力,推介一条较具特色的文旅打卡路线,打造连州旅游“新地标”。
人大代表+古建筑文化“韵味”文旅
沙坪村太学第、沙坪村武进士第都是始建于清朝年间,由数十间青砖黛瓦的古屋围绕而建,沿路铺面青石的巷道,占地面积约280平方方左右,分别是清光绪二十八年入国子监为太学生的罗连元、清同治七年(1868年)获朝廷恩赐为“进士”的国太监生罗兴家的住宅,房屋的门额、楼道、上厅、廊枋木雕的装饰都极为相似,处处雕刻着清朝的建筑“韵味”,处处透露着清朝的文化“气味”,让在场人大代表们都为古人的智慧惊叹不已。连州镇人大代表邓君笑感悟地说道,“这两间古建筑也是现在乡村旅游建设参照的范本,利用古建筑与古文化相结合,带动周边村落的建筑风格,促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人大代表+古祠文化“神幻”文旅
“石碑上记载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镇津祠因多次遭受洪水所浸,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均有修缮,现存为咸丰元年重建建筑。”连州镇人大代表欧阳晓会说道。古祠沿着东陂河石角段,背靠该祠后面是西岸河而建,明间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门额上灰塑“镇津祠”,檐下彩绘八仙人物故事图案,中央设神台,供奉神像八尊。古祠与神幻,古文明与古文化,同样也可以通过古祠的陈列、设计来读懂古人的精神文化,讲好这条属于“人大代表+文旅”路线自带的故事,以精神文化带动旅游文化、以神话故事带动乡村旅游,同样也是人大代表所要传播的文旅思想,穿上古风服饰的人大代表,流连于古祠的文化,寄望古祠的延续,乡村振兴的延续,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人大代表+古门楼文化“添色”文旅
“以前,沙坊粉要数儒林坊的出名,儒林坊的门楼更是支撑着非遗文化沙坊粉的交替更新。”连州镇人大代表欧阳翠婷说道。而今,儒林坊沙坊粉已经整合成为了湟福沙坊粉,有着历久弥新的故事。“拱圆形”的门楼镶着石匾,左右设圆形窗户,封檐板、额枋木雕彩卉花卉图案,额枋上设木雕卷书“儒林坊”,该门楼与凉亭同建在一起,木雕、彩绘图案精美,建筑风格十分独特。非遗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文旅发展两者相互融合,递进补充,就是文化产业、经济产业共同振兴乡村的最美蓝图,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旅游季将至,用好“人大代表+文旅”路线,让人大代表邀您来这古色古香处打卡,在欣赏完古文古事后,往回走走这条石角片区东陂河碧道,感悟生态宜居和自然相融合发展,感知百县千镇万村工程对乡村文化、乡村旅游带来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