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主页 > 工作动态

微讲堂 大作用


来源:连州市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8-02-09 10:42:00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以门楼微讲堂建设为载体 推动基层宣讲工作创新

  按照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基层阵地标准化、宣传专业化、宣传组织网络化、宣传队伍社会化建设的要求,根据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大榕树下的小讲堂”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情况实际,我市基层宣讲工作主动调整宣讲工作思路,创新性开展“门楼微讲堂”建设工作,以各类讲堂宣传阵地建设为载体,以理论政策服务和文化惠民为重点,全面整合市、镇、村三级宣讲资源,大力加强基层宣讲工作,逐步实现宣传工作由时段性宣讲向常态性宣讲转变,由理论政策下基层向理论政策驻基层转变,由单纯宣传教育向教育与服务、舆情调研相结合转变,由单一面对面、上对下宣讲向综合利用村民会议、小组座谈会、干部夜访、田间村头座谈等多种灵活形式和发展群众自我教育转变。

  一、工作措施和做法

  基层理论宣讲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推动科学理论走进群众的重要途径,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举措。当前,信息传播进入了实时性、交互性、平等性日益明显的微时代,对理论宣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既要用大课堂、大专家、大报告的方式开展好集中宣讲活动,也要采取覆盖广泛、机动灵活的微宣讲方式,不断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市开展“门楼微讲堂”基层微宣讲活动,是一种有益有效的尝试,逐渐成为我市基层理论宣讲的一个品牌。

  (一)让百姓唱主角,充分体现“参与性”。百姓既是宣讲的受众,也是宣讲的主体。群众中产生的宣讲能手,与群众距离最近,对基层情况最熟悉,在把握群众需求上最有发言权。理论宣讲要适应基层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必须善于在“微”字上着力,努力以民间“小角色”来组成宣讲“大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宣讲人才的理论“轻骑兵”作用。我市在12个镇(乡)中,物色、筛选、培养了一批能说会道、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乡村能人”、“乡村名嘴”,组成30人的“门楼微讲堂”基层理论宣讲队伍,当中有教师,有镇、村干部、有农村党员,有企业职工,覆盖各行各业。坚持以百姓为主角,用好基层的“土专家、土秀才、土演员”,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百姓话”,做到分众化、对象化和互动化,理论宣讲就能深深扎根基层群众,充满泥土芳香,形成强大“磁场”。

  (二)侧重小话题,生动反映“大主题”。以微言大义为主旨,于细微处见功夫,把宣讲“落细、落小、落实”,是微宣讲的特色和优势。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等大主题,必须善于在“微”字上聚焦,对接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讲好诸如“医改”“土地流转”“单独两孩”等微话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通过把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精神分解成一张张卡片式的“小菜单”,按照群众需求订制一道道受人欢迎的“口味菜”,努力把群众关心的一个个小问题讲清讲明讲透,着力用小环境说明大形势,用身边事说明大政策,理论宣讲就能做到以小见大,收到“一滴水折射太阳光辉”的效果。2017年,我市“门楼微讲堂”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村“两委”换届、农村综合改革、土地流转、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两学一做等中心工作,根据不同的宣讲对象,有所侧重开展宣讲。比如连州镇利用夜访集中部分村民宣讲,九陂镇结合村支部会议开展宣讲,瑶安乡根据山林纠纷较多的特点开展宣讲,龙坪镇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宣讲等等,深受广大村民欢迎。据统计,今年我市12个镇(乡)开展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门楼微讲堂”理论宣讲和形势政策教育450余场,受教育群众达2万余人次,发放宣传(宣讲)资料1.8万多份。

  (三)形式载体灵活,更好地实现“面对面”。热点“面对面”才能“心贴心”,宣讲深入浅出才能深入人心。理论宣讲要坚持“三贴近”,实现大众化,必须善于在“微”字上用功,做到以微课堂为阵地,以微媒体为平台,以微节目为载体,努力把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门楼小院,在宣讲中或席地而坐、一问一答,或围炉煮茶、促膝而谈。方法手段、形式载体注重“短平快”,时间上不求长,听众上不求多,场面上不求大,通过具体化“对焦”、通俗化“变脸”、形象化“润色”,“一对一”式地“喷灌”和“滴灌”,成为启人心智的春风、催人奋进的时雨。我市“门楼微讲堂”以群众的视角,用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本地语言,采取“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六不定”:不定时间、不定场所、不定语言、不定形式、不定人数、不定内容等形式,在门前屋后、田间地头宣讲群众渴望了解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措施、惠民政策和生产技术,真正解决基层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树立党和政府形象,凝聚民心。以前,由于一些干部腐败问题和负能量舆论引导,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坏,一些群众逐渐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为人民服务”成了群众调侃的话语。自“门楼微讲堂”创立以来,我市坚持正面宣讲原则,自觉增强政治敏锐性,上下联动,多方面宣讲我国的制度优越性和改革成果,深入阐释党和政府的治国理念、决策部署和大会精神。市委宣传部确定学习主题,镇(乡)相关负责人收集材料,宣讲员组织听众、用当地语言和事例通俗化进行讲说,让群众将理论内化于心,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例如西江镇斜磅村的宣讲员黎火带就以本村近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为主题进行宣讲,让群众切身体会农村几十年来的发展成果;星子镇联西村委会宣讲员对比中外发展成果论述我国的制度优越性和决策正确性,增强群众的民族自豪感;三水乡宣讲员在传达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时结合十八大以来的落马高官的事例让群众了解国家的反腐决心。经过的宣讲,增强了群众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升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又重新在群众中生长。

  (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了及时满足群众需求和发现群众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使宣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市的宣讲员主要是在乡村名嘴、乡村能人、村“两委”干部、理事会成员、农村致富带头人、教师等这些具有群众基层和一定文化水平的干部群众中选取。充分发挥他们的岗位优势和个人魅力,根据群众需求不定时、不定点、不定语言、不定形式进行宣讲,用理论知识引导人民群众做个好公民。例如,连州镇城南村委会宣讲员黄国康经常利用“门楼微讲堂”这个平台给群众讲清土地征收这些涉及利益多的问题,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减少了因土地产生的纠纷、上访等问题;针对群众可能会遇到的法律问题,瑶安镇宣讲员吴树民同志向村民讲解山林纠纷相关法律知识,丰阳镇的宣讲员在旗美村、朱岗村等多个村讲解纠纷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等法律知识,引导群众如何做个懂法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西岸镇邀请了镇司法所所长为学生们讲解毒品的危害和消防安全的知识讲解,给违法犯罪打好预防针。针对村里的家庭邻里纠纷问题,东陂镇在东塘村委会大洞村开展了以“夫妻和睦、孝老爱亲、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为主题的宣讲活动,使群众明白家庭邻里和睦的重要性,同时在发生矛盾时也会召集群众进行调解和教育,做好群众关系的调解员。通过积极宣讲,“门楼微讲堂”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三)提高群众素质,增强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为解决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政策理解难等问题,我市“门楼微讲堂”宣讲员科学设置课题,因人、因时、因需制宜,挖掘身边案例,做好每场宣讲备课工作。采用当地语言,探索新办法新举措,利用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宣讲。例如,为了使群众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大路边镇组织干部群众实地参观“土地整合”示范点与美丽乡村,再进一步宣讲“农村综合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惠农政策。连州镇宣讲员结合发放小册子、传单等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讲解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和新农村城镇养老保险等政策。为了让村民凝聚起向上、崇善、文明的正能量,我市组织“道德模范与最美人物”的代表赴九镇、龙坪、保安与连州镇开展宣讲活动,这些做法别具一格,既能让群众聆听到道德模范本人现身说法,又能近距离感受道德模范独特的人格魅力,展示他们的道德追求。九陂镇宣讲员邱冬凯以“黄香温席”的故事引导年轻人“百行孝为先”。为引导群众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龙坪镇宣讲员用垃圾分类、化肥使用、农药瓶罐处理等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实行“门前三包”政策。经过宣讲,普遍提高了群众的理论文化水平和生产生活技能,提升了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了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人心凝聚在感谢党和政府的行动中,越来越多群众主动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

  (四)推进基层工作,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我市每年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学者对宣讲员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宣讲员进行点对点、面对面地集中研讨、集体备课、示范宣讲和为基层宣讲员订购业务书籍。例如2015年7月30日,邀请了清远社科联刘国华、阿里巴巴陈小红等专家作了示范性宣讲。同年9月30日,邀请了清新区党校副校长张焕岚同志授课。2016年8月1日邀请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张梅娟教授就理论宣讲基础知识给全体宣讲员授课。通过陆续开展培训,有效提高了干部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在“门楼微讲堂”的推动下,群众能了解政策,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愿意配合干部开展工作。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巷道硬底化、高标农田、城乡医疗保险等工作的推进成效明显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丰阳镇的宣讲员对“医疗保险”惠农政策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宣讲,在短短的1个月内该镇的2017年城乡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1万多人。不少干部表示,“以前不少群众认为干部贪污、欺压百姓。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平台,给他们说清这政策措施的意义,以及一些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开支情况,现在见到我们越来越尊敬,做群众工作比以前更有干劲、更有成就感了。”

  三、创建品牌,发挥持久力

  有效、持久的宣传教育载体是提升基层宣讲水平的重要保证。我市“门楼微讲堂”按照突出针对性、体现持久性的原则,创建理论政策宣讲工作的品牌载体,不断增强“门楼”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例如今年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讲过程中,我市基层理论宣讲在“门楼微讲堂”宣讲员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市四套班子”宣讲团、市委宣传部宣讲团、农村宣讲团、企业宣讲团、校园宣讲团以及社区宣讲团等6支宣讲队伍,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宣讲格局,在全市范围内分层次、分类别集中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真正做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宣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进校园、进网络,让广大人民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门楼微讲堂”的品牌化,使理论政策能够真正常驻基层,起到入耳入心入脑的积极作用,让基层干部群众感到“解渴”、“过瘾”、“管用”。

  万木葱茏满目新,恰是春风化雨时。突出“门楼微讲堂”宣讲主题、健全完善基层宣讲机制和宣讲网络,恰如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微言之中有大义,微宣之时融大道。我市创新依托“门楼微讲堂”宣讲平台,走出了一条对群众理解与尊重的温情路线,顺利打通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使得基层群众对理论宣传不排斥、能接受、愿意听,从而让基层理论宣传接地气、有实效。

footer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