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结果排名全国第70名,提升1292名,受到财政部通报表扬,首获600万元财政激励,为推进我市“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作出贡献。一是聚焦预算编制执行,提升财政资源配置科学性。加强预算编制执行水平,提升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深挖存量资金潜力,健全“三保”支出保障机制,坚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初预算到位率为100.13%。二是聚焦支出结构优化,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有效性。一方面构建预算分配新格局,优化部门支出结构,将“过紧日子”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聚焦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民生领域,用财政资金的“减法”,换社会民生的“加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32.4980亿元,增支1.1710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6.44%。三是聚焦财政可持续性,提升财政运行风险防御性。强化风险防控,检视财政运行成效及可持续情况,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库款保障水平、暂付款情况等监测,切实防范化解风险,促进我市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四是聚焦预决算公开,提升财政资金管理规范性。规范我市预决算管理工作,在政务信息网站上公开全市各预算单位预决算信息,做到公开及时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及时查找短板,堵塞漏洞,增强预算执行透明度。五是聚焦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综合保障协同性。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财政运行绩效评价工作。一方面是着眼于财政运行整体绩效,加强预算管理、收支执行及财政业务管理等;另一方面是着力将绩效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推动财政管理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