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整治陋习不能只靠发文件
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有改进空间。
面对一些农村陋习,有的地方不愿意管,认为那是人情世故,只要不太过分就行。有的地方嫌麻烦,因为整治陋习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且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实效,所以不愿意主动作为。还有的地方,则是不会管,要么急于求成,搞“一刀切”或者用行政化手段推行,群众不买账;或认为发发文件、开开会议传达下去就算管了,而不管成效如何。
整治农村陋习,既不能不作为、慢作为,也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甚至以罚代管。应当廓清认识,厘清责任,对于陈规陋习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蛮干。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当地风俗的历史成因,摸准群众的生活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措施。在推行移风易俗工作中,要注重群众感受,随时接受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及时纠正一些不合理的措施,让群众能够支持这项工作。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重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四川泸县 胡锡清)
多措并举治理农村“宴席风”
结婚请客,生小孩请客,孩子满月请客、过周岁请客;不仅如此,有的是男方办了酒席,女方再办,爷爷奶奶办了,外公外婆再办……在一些农村地区,“宴席风”依然存在,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努力营造文明乡风,必须抓住“宴席风”这一突出问题,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首先,强化规章制度刚性约束。应进一步细化村规民约,把可以办宴席、不可以办宴席的情形列清楚,明确树立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的原则。其次,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红白理事会工作机制,让红白理事会开展工作更有权威性。再者,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在以身作则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拒绝“宴席风”。另外,宴席成风,也与部分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有关,应组织更多群众性文体活动,充分满足群众休闲、文化、娱乐、社交等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总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移风易俗、成风化俗。(湖北荆门市 刘良军)
莫让红白理事会成摆设
每年春节前后,农村办喜事的人很多,笔者走访发现,一些村虽已建立了红白理事会,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差异较大。有的村红白理事会在红白事上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不闻不问,个别红白理事会成员甚至“随大流”;有的村红白理事会虽然参与了村民的红白喜事,但并没有及时纠正、制止其中的陈规陋习,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成立红白理事会,就应发挥好作用。建议加强组织建设,推荐德高望重、公平公正的人作为红白理事会成员,按照统一标准、流程和仪式,指导群众操办红白喜事。另一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在充分尊重传统风俗的基础上,把移风易俗写进村规民约,定期评比、考核,公布结果,使之科学化、制度化。还应该抓好“关键少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要以身作则,带头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培育和引领淳朴的乡风。(山西壶关县 风明)
管一管农村低俗表演
精彩纷呈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一些低俗表演也随之而来。一些闲散人员以赚钱为目的,走街串乡,尤其借农家大办红白喜事之机,表演低俗内容。
低俗表演之所以在农村有市场,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手头逐渐宽裕起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乡村悄悄滋生。二是村民文化素质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喜欢看稀奇、凑热闹、寻求刺激等,难以自觉抵制低俗文化。三是有关部门监管打击力度不够。
整治农村低俗表演,需要基层党委政府关注农村文化建设,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更大力度送优秀文化活动下乡,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针对低俗表演,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叫停。还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让其能够自觉地抵制低俗表演等不良文化。(河南漯河市 王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