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关于连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连州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12-03-02 00:00:00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关于连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注重提升发展质量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约116.81亿元,比上年增长5.0 %。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2亿元,同比增长7.3%。12月末,预计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3.95亿元,比年初增长9.88%;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7.42亿元,比年初增长19.10 %。内需拉动明显增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9亿元,增长14.2%。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5.0%。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8%。

(二)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调整初见成效,支柱工业发展壮大,“非矿”行业实现产值超10亿元,税费收入达到6233.58万元。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完成增加值40.52亿元,增长7.7%。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54%和77.16%。房地产业保持畅旺,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56亿元,同比增长68.5%,商品房销售金额4.7亿多元,同比增长53.5%。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渐趋活跃。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完成增加值21.80 亿元,增长7.3%。农业产业化有序推进,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7家。全年粮食总产量12.24万吨,增长5.8%。生猪出栏62.42万头,增长3.9%。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7个,认证产品79个,有机食品认证3个。成功举办2011年连州菜心节暨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会。环保节能深入推进。开展节能专项行动和减排攻坚行动,初步预计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能够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注重投入力度,经济运行焕发新活力。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预计全年9个市重点项目实现投资23.7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78%,投产和部分投产项目3个,在建项目6个。支柱产业项目支撑作用加强,连州福建三农碳酸钙等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东陂至保安二级公路、G323线连州七星敦至连南狮子山段工程建设,清连二级公路凤头岭至卡房段、S114线连州城北桥至丰阳段大修工程基本完成,二广高速公路连州段全面动工,X390线西岸过水塘至连州段改建工程加快建设,启动了连佛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49个项目80公里的新农村公路建设。连州风电项目等一批能源项目顺利推进。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连州民族工业园、新塘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建设取得新进展。

(四)注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市区沿江路景观工程、周边道路建设工程、城市排污、生活垃圾处理等一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三旧”改造项目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稳步开展。深入实施“80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积极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6000名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220户。积极推进双到扶贫工作。全年新增落实帮扶资金1.304亿元,新增劳动技能培训7045人次,新增劳务输出2373人,2011年全市1574户、6158名贫困人口将实现基本脱贫。积极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共筹得善款704.75万元。主体功能区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积极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学习培训,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进一步得到贯彻实施。

(五)注重推进区域合作,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林权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三年医改任务全面完成。招商引资深入开展。全年共引进项目29个,总投资27.65亿元;其中超亿元工业项目4个。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33亿美元,增长20.19%。出口总额1.55亿美元,增长29.1%,出口市场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合同利用外资合同金额5713万美元,增长225.5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227万美元,增长84.35%。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加强与清远南部地区、珠江三角地区的沟通联系,积极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各园区建设水平,不断增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水平,主动融入珠三角经济圈。

(六)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民生工程涌现新亮点。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省“十件民生实事”顺利落实,市“十件民生实事”基本落实,社会受益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就业规模稳步扩大,新增城镇就业475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509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05.6%和103.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切实推进“平安连州”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促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着力推进教育工作均衡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83%。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绩显著,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5‰以内,科技工作得到巩固和扩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转型发展任务仍较艰巨,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薄弱,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待加快;要素制约明显增大,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加剧;社会事业管理仍需加强,就业、就学和就医等公共服务与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连州为核心,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0%,人均生产总值力争实现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总额保持较快增长。

——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力争使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11年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增长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均达到省确定的目标要求。

——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内。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今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推动连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强力打造区域工业中心。继续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强力打造区域工业中心。一要扶持高新技术型生态产业。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积极发展与珠三角产业对接的高附加值产品及配套零部件加工生产,大力扶持新兴高技术产业。二要培育壮大“农字型”工业。发展壮大一批畜牧、粮油、果蔬等农特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增加值,走好以工促农的路子。三要壮大非金属矿产业。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重点开发低能耗低污染、可再生利用的生态环境材料。发展碳酸钙精细深加工产业,打造碳酸钙粉体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四要发展环保节能产业。加强高效节能降耗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发展,争取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突破。五要推进工业园区化。建设好清远民族工业园、新塘产业转移工业园、非金属矿工业园和家具工业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连州成为承接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产业承接地。六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项目的储备工作,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2、强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适应产业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商务、现代物流、休闲娱乐、家政服务、体育健身、婚庆礼仪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会展服务以及咨询、中介、代理等新型业态。二是全力推进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推进物流市场规划建设,使连州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的“后勤”基地以及连接内陆的桥头堡,建设成为粤西北地区的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商业步行街,完善商业网点建设,改造提升社区服务业,力争引进一批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实力强的物流企业、批发市场,构建联接连阳地区、粤湘桂三省交界的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经济协作圈。三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谋求旅游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以旅游彰显文化,以文化包装旅游,将连州打造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中心。要推进旅游发展向精品转变,打造“泛旅游”产业。充分挖掘“中国长寿之乡”特色游的潜能,加快旅游景点的挖掘和深层次开发,不断丰富连州生态游内涵;加快星级宾馆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功能。要深度挖掘连州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之城”。以“三馆三园”为载体,进一步挖掘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锻造文化精品、培养文化名家,办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重点文化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抓好广场文化活动,营造民创民享民乐的群众文化生活氛围,积极创建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旅游大景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积极举办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四是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和调控,加快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供应体系。

(二)努力扩大内需,保持投资消费稳定增长

1、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一是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主动协调落实规划、环评、用地、节能、市场准入等项目建设前置条件,尽快完善项目报批手续,确保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储备工作,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结合本地优势条件,及早谋划和储备一批民生、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产业升级项目,确保重大项目有序接替。二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紧密跟踪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的投资方向和重点,组织好项目申报对接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拓展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督查,加快工程进度,尽快形成工程实物量。严格把握项目建设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管好用好资金。

2、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力争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努力扩大就业,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政策措施,提高劳动者报酬,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把扩大消费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教育体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缓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加即期消费。二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全面落实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推动住房和汽车消费,积极培育节假日消费、旅游消费和会展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鼓励生产和零售企业开展“收旧售新”、“以旧换新”,促进城乡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三是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对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成品油市场的监管,搞好市场供应,确保城乡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稳定。

(三)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推进交通建设。按照“建设大交通、融入珠三角”的总体思路,突出围绕连州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带,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成承南启北、沟通东西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推动“二广”高速和“连佛”高速的建设。力争将X388线升级为省道,争取按省的标准进行改造建设。逐步争取省安排市道改造(大修)工程计划对我市辖区内重点市道及旅游公路进行改造。加快连州龙船厂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二是大力实施能源保障工程。以完善电力电网,发展风力发电的新能源工程为重点,构建跨区域能源调配网络,统筹生态城市电源和电网建设,完善以大电厂为主体、供配电网络一体化、适度超前的电力生产和供应系统。重点抓好粤连电厂正常运转以及技术改造,抓好建设规模50亿元、装机容量50万千瓦华润风能发电项目的建设,打造粤北电力能源基地。三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以民生水利、防灾减灾为重点,加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水协调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预警预防工作;继续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水库除险加固、万亩以上主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其它山区重点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完善城市供水及防洪防灾工程,力争全市重要堤坝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四是加快农业设施建设。加强农田综合治理,改造低产田,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以改厕、改厨、改圈和发展沼气为主的“一池三改”能源建设,推广热效率为35%以上的省柴节煤灶。五是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加快数字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全市城乡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建设,继续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完善基础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2、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一要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下大力气抓好镇村的规划修编,开展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镇活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农村社会管理方式。二要加快中心镇建设。加快小城镇体系规划,加快重点城建项目建设,构建“一中心、两支撑”的城镇空间体系结构,加强中心城区与中心镇的规划衔接,使全市城镇体系形成“强中心、三轴线、三片区”的空间结构格局。加快推进人口聚集,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转移。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切实增加“三农”投入,保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实施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各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级卫生室、农村合格学校、村级图书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项目,着力推进山塘、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连州市粮食储备库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着力加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城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和提升发展环境

1、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行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抓紧电影公司改制工作。创新市自来水公司投资、经营和管理机制。理顺新塘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民族工业园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园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调整新农合报销政策和基本保障制度。着力加强基层医疗网点建设,探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县域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县(市)级财政统筹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财政性资金安全管理。强化金融体系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以公租房为主体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五是抓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2、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改造提升我市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充分利用各种重大招商平台,降低商务成本,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二是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商品展销会、交易会。实施出口品牌战略,认真落实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商品和出口基地。三是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主动加强与清远南部地区、泛珠三角等区域协调合作,主动融入珠江三角区域发展大格局,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协作。积极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吸引各类经济要素和资源聚集连州。

(五)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一是更新执政理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放在突出位置上,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和推动全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绿色健康发展之路。二是优化决策机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条件和承载力,切实把环保目标和方针贯穿于决策的各环节,落实到发展的全过程。三是调整政策措施。充分考虑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优先出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政策措施,强化对生态发展区环境准入相关政策的建立和完善。四是完善绩效考核。建立适应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党政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根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目标,将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纳入考核指标。五是加大政府绿色投入。新增公共财政支出向生态保育区环保资金倾斜。同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设立专门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生态保育区的生态修复和维护。

2、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一是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科学合理分解确定节能减排工作,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重点企业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并落实奖惩措施。二是加强产业准入管理。严把土地、节能、环保关,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从源头上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三是强化节能措施。大力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完善节能服务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建成一批省级和市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推动各工业园区开展生态园区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低碳发展试点,努力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六)切实改善民生,实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认真落实省、市为民办实事十项民生工程,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促进就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第一位,突出抓好离校未就业、家庭经济困难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抓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妥善解决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网络,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度使用率。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重点优抚对象等各类特殊群体生活补助标准。

2、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重,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改善乡镇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条件,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医疗质量;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抓好重大传染疾病防控,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运作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的文化惠民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加强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建设。

3、抓好“双到”扶贫开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事关全市跨越发展大局。各镇乡、各单位一定要坚定信心,落实帮扶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打好这场硬仗。要围绕目标任务和存在的问题,抓重点、抓关键,抓紧落实整改措施。特别是要突出抓好产业带动、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技能培训、落实“两保”、资金监管和基层党建等工作,确保“双到”工作全面均衡推进,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footer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