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视频 > 连州新闻

连州社工张映红: 为困境儿童架起一座爱的桥梁


来源:连州市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0-05-29 11:17:18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张映红在跟小强新寄养的家庭做交接工作。

“来,坐这,不用紧张,一小会儿就好了。”5月22日上午,张映红轻轻牵着孤儿小强(化名)的手,引导他准备做核酸检测。齐肩短发、桃红色上衣、牛仔裤配休闲鞋,素颜的张映红看起来柔和却有力量,她为了给小强争取更好的政策福利,为他连续几天跑前跑后办理进福利院的所有手续,这只是张映红为困境儿童所做工作的冰山一角。

“进福利院要做一系列检查,包括常规、艾滋、核酸等检测,对他(小强)的户口、资料都有很严谨的审查手续,工作量还是比较大。”张映红坦言,小强生下来就被遗弃寄养,养父在前几年因病去世,养母在今年喝农药自杀,其身世坎坷,好在政府对孤儿的补助政策好,因此自己想为小强争取最高补助政策,这样每个月能多出来几百元,虽说这会带来很多工作量。

此外,张映红还考虑到在连州福利院留下来的孤儿都是残障人士,想着作为身心正常的小强要与他们共同生活,始终不便,心想要为小强重新找一个家庭寄住,不一定成为养父养母,但至少能给小强一个正常的成长与家庭环境,为了这事张映红动了不少心思。

小强只是张映红帮助的其中一个困境儿童,在张映红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跟小强一样的困境儿童,小到6岁,大到17岁,他们在张映红的呵护下从以前的害羞、自卑慢慢变得活泼开朗,“她在平凡的社工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为很多困境儿童搭起一座‘爱’的桥梁。”同事王治球这样评价。

从沉默寡言到性格开朗

除了孤儿小强,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一直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小怡(化名)也是张映红花了不少心思的困境儿童。刚接触张映红的小怡不愿与人交流,不苟言笑。本来性格内向的她,因家境困难,学习压力很大,加上各种青春期的困扰,导致她更难敞开心扉。

“因为环境的不同,他们需要得到很多关心与温柔。”张映红本着这种想法多次驱车去小怡老家———瑶安瑶族乡九龙村委大田湾村,探访、倾听、陪伴……最终得知小怡最大的困扰就是感觉自己常常得不到理解,加上临近高三,学习压力大,导致晚上无法正常入睡。

小怡的坦诚让张映红感到欣慰,为了让小怡尽快从生活阴影中走出来,张映红带动小怡用另一种视角与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并引导她参加一系列的户外拓展活动,让其参与活动里的工作,不断开阔她的视野、培养她与其他孩子的团队协作意识,小怡在学会分享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家对她的信赖与喜爱,性格逐渐开朗起来。

在今年大年初三,张映红突然接到了小怡的电话,她情绪激动对张映红哭诉,张映红挂了电话立马驱车山路50余公里来到小怡家。后了解,由于学校停课不停学,村里网络信号差,高考在即小怡担心功课落下心里非常焦虑。考虑到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张映红征得其爷爷的同意,把小怡接到自己家里暂住,让她安心学习,还链接大学生志愿者与小怡分享学习心得及高考前需注意的各种事项。

“没想到在这住的这段时间,小怡开始逐渐跟我分享她的生活,有时可以粘着我讲10多分钟,”张映红说,这跟开始认识的小怡简直判若两人,不过心里却感到很是欣慰。“小怡很懂事,一直在努力往师范学校努力,她说这样她家的经济压力会小点。”

开120多公里山路接孩子们一起户外活动

帮助困境儿童疏导心理、缓解压力、组织活动、落实政策……这些都是张映红的工作范围。因此在张映红家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女儿,我今天……”“知道啦,知道啦,你今天很忙,不会回来吃饭,要加班。”张映红话音未落,女儿就笑着帮她说出了下面的话。

“这像我们母女俩的一种日常‘默契’,孩子很理解我,我们是母女亦是朋友,虽然陪伴的时间少,但我会每天尽可能送她上学,时间不够就用写信交流,孩子什么事都会跟我讲。”张映红说。

写信这种方式也是张映红常用于跟困境儿童们沟通的方式。她坦言,“我不能每天陪在他们身边,所以跟孩子们约定有什么小秘密或者想说的都可以用写信或者记日记的方式告诉我。”为了能创造更多机遇见到她的“孩子们”,张映红会经常组织这帮困境儿童一起参加小活动。让她印象比较深的是那场“我爱我家乡”的小组活动。

早上六点就起床的张映红为了接上孩子们,开了120多公里的山路才到活动地点。“晚上到家脚都麻了,幸好还有一些爱心妈妈的帮忙,因为孩子们都住在山上,远且分散,组织一次活动真的不太容易。”张映红说。

即便是如此,为了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欢乐与幸福,张映红只要周末不加班,都会策划一场活动让这群孩子们聚一聚,植树、做月饼、DIY蛋糕、参观新建设的美丽乡村等等,丰富有趣。记者了解到,很多活动都是张映红动用了自己的私人朋友关系与资源,当问起她为何要那么尽力,她说,其实也有人劝她,直接入户访问就好了,但是她认为孩子跟自己玩得再开心也不如跟小伙伴一起玩得开心,何况他们遭遇都差不多,更容易共情与互助。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关注他们”

在张映红记忆中,有两次印象深刻的事情,一次是活动日当她去接孩子们的时候,在路上接到一个电话,稚嫩的声音告诉她,他们已经走到镇上,不用辛苦来家里接了。三个孩子为了让张映红少辛苦点,早晨天微亮就约好一起走到镇上,这一走就是近两个小时。

另一次是带孩子们做蛋糕时,有的孩子说这是他人生中吃的第一个蛋糕,高兴得不能自已,有的孩子还小心翼翼地问能不能把切下的边角料带回去时,张映红心里五味杂陈,“在帮助孩子的同时,他们也在温暖我,我只是尽了一点绵薄之力,能为孩子们做的还是太少。”

张映红告诉记者,她有时会感到有些无力,一是在工作中碰到很多人对社工这个职业不了解,带来一些不便。最为无力的是,她觉得很多困境孩子成长环境会给他们带来很深刻的印记,家庭经济的困难、部分教育缺失甚至无人管束的成长,都会让一个孩子承受本不应该承受的东西,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变得跟正常孩子有些不一样。

张映红说,“有可能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说过的话他们还能记得,但是生活是一天一天的积累,我不能每天陪伴孩子成长,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很有限,真的希望在社会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关心这个群体,给他们力量。”

张映红用经验告诉大家,其实这些孩子们都很懂事、很容易满足,只要你给他们多一些善意与关爱,他们也会更加温暖地回报你。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她希望村里的人们抑或是有困境儿童在身边的人们能带头关爱他们,情况紧急之时,近处的人们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话孩子们会更安全、更幸福。 

图/文:清远日报记者 周璐  

footer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