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成人戴上面具扮成的“高神”站在高台上,被8名汉子抬起左右摇摆,一时之间,穿着彩服的“高神”在高台上飘逸荡漾,煞是壮观……7日是重阳节,连州市保安镇逢此佳节都会举行隆重的大神庙会,俗称“抬大神”,吸引逾万游客前往观看。
保安镇老街上游人如织,人山人海,连屋顶上都挤满了游客。
“摇高神”环节最得群众喝彩。
保安“抬大神”是一项民间傩祭活动,据说起源于唐玄宗晚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风俗独特,全国罕见。如今它已演变成一种敬老活动,各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加入到“抬大神”的队伍,受到大家的敬重。
当日下午3时许,“抬大神”庙会的高潮“赛神游”开始举行。此时的保安镇老街上已是游人如织,人山人海,连屋顶上都挤满了游客,大家都期盼第一时间看到“大神”出游。
“赛神游”队伍。
队伍由“大神”领头,“大神”由人戴面具扮演,穿龙袍坐龙椅头顶神伞,由八位汉子抬着,前边有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和“行者”开路。“高神”则身穿龙袍,头戴面具和各式官帽,扮演的多为当地历代乡贤。其中武将背插令旗、手执兵器,文官则手持竹简或纸扇,扮好后站立在高神台上。神台用坚固木料做成,中间均有一米左右的铁柱,用布带将扮神者腰部绑在铁柱上以固定。
此外,还有“故事”队。他们大都由儿童装扮,主要仿照京剧、祁剧的一些剧目中的人物造型,经常扮演的剧目有《桃园结义》、《白蛇传》、《吕布与貂蝉》、《武松打虎》和《杨宗保与穆桂英》等。
儿童装扮的京剧、祁剧人物造型。
“赛神游”开始,判官在“高神”前,脚踩八卦步,口念判词,众人抬着众“神”左右摇摆,围观者以“哟嗨”声和应,场面壮观,此谓“摇高神”,最得群众喝彩。“赛神游”队伍每到一处,家家烧高香,户户燃鞭炮,鼓声不停,炮声不断,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至晚上七时许,大神盛会才结束。
保安“抬大神”是一项民间傩祭活动,据说起源于唐玄宗晚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保安“大神会”活动传承至今,且保存完好,这是保安人世代崇敬先祖,向往美好生活的体现。今年81岁的保安村村民黄自荣,育有7个子女,有13个孙和外孙,重阳节当天全部从外地赶了回来看望他。“重阳节抬大神,是我们敬老爱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们保安人民孝老的传统美德。”他说。
保安村老人们认为,是先祖的佑保和敬老孝老的家风传承,才使保安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黄保义从京城带回“大神会”只是坊间传说,关于保安“大神会”的由来,是中原文化的渗透,还是其他途径,有待考证,而在粤北一个偏远山村,竟有这一传承千年的大型民俗活动,足见其文化底蕴之深厚。
新闻链接
保安村“抬大神”的起源有一神奇的传说:据传唐玄宗晚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一日,皇帝龙床倾倒,宫中能工巧匠无法修复,某夜有一神仙托梦皇帝说:“连州静福山保安村的黄保义可修”。
皇帝传旨,黄保义奉旨上京,一扶即正,皇问何故?黄保义说:“这是朝廷上下正不压邪的缘故。”于是皇帝召集百官,重议政事,除邪惩恶,终国泰民安。皇帝为感谢黄保义,欲对他封官赐禄,黄一一谢绝,只提出二请求:一是把京城重阳庆典的“大神庙会”带回去;二是赐家乡建造城墙。皇帝恩准赏赐,从此保安村就有了“大神会“,沿袭至今,如今它已演变成一种敬老、孝老活动。
【记者】黄津
【通讯员】黄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