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连州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公告


来源:连州市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3-03-08 14:50:48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为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地名文化,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344号)等文件精神,我局对沿用历史较长、文化内涵丰富、有重要传承价值、知名度较高的地名进行挖掘筛选,初步确定我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共11个,名单如下。

      1.连州

        连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连州属南越楚地,西汉初(公元前206年)立县,称桂阳县;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建州,称连州。

历史底蕴深厚的连州自古是中原文化的交融地,至今仍留存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千年古道、古塔,唐宋石刻、明清古村,原生态民间艺术神秘大神游、粗犷的舞火龙舞木狮、古朴瑶家坐歌堂。

       2.巾峰山

       巾峰山位于连州市东郊巾峰山麓。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周濂溪游巾峰山题“廉泉之源”四字。周濂溪(1017-1073年),名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程朱理学(即道学)的创始人。曾任大理寺丞,太子中舍签书、广东转运判官等官职。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和《周子全书》等。

      3.丰阳

      丰阳村的始祖为南唐“征南元帅”吴敬元。相传五代时期,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吴敬元只能解散军队,解甲归田,在凤山南麓定居,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形成了以“吴”姓聚居的古村落,一直到了北宋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隐居在这里的南唐征南元帅吴敬元的孙子吴世范,高中了北宋朝廷的进士,官至太子中丞,河南御史,朝散大夫,丰溪古庙就是丰阳村族人就为吴敬元的孙子吴世范建造的家庙。时至今日,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建筑是在明清时期重修,保留了很浓厚的宋代建筑风格。

     4.福山

      福山位于保安镇保安村镜内,又名静福山、抱福山、静禅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四十九福地,是粤北湘南道教的洞天福地,历来被认为是乾坤秀萃之所、仙灵之宅。福山寺初名廖仙观,后改称清虚观,又名福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梁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连州保安人廖清虚居福山修炼,白日超升,当年宋朝神宗皇帝加赐廖清虚为“灵禧真君”,在福山建殿十二座。此后,不断有道人入山修道,亦有僧人在山上建寺,于是福山就成了道佛两教圆融合一的胜地。传说宋端平元年(1234年)连州遇旱灾,州牧留元长到福山求雨,感动神灵,上天赐雨。此后,连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福山有八、九百年树龄的甜椎、苦椎树30多棵,其中有全国最大的红椎树。

      5.慧光塔

      慧光塔位于连州市慧光路南端慧光公园内,是连州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广东省最古老的砖塔之一。据《连州县志》记载,慧光塔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刘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距今已经有1550多年的历史,是省重点保护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天的连州城一带,其地貌似船,又多地震,于是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人们在湟川河畔,建造了一座木塔,并借佛教“慧光明浄,超踰日月”之意,为木塔取名“慧光”。人们寄望以塔为篙,撑住山河的飘摇。

慧光塔建成的第八年(公元475年),太守邓鲁在慧光塔附近,开始筑造连州城,于是,“先有慧光塔,后有连州城”的说法,便流传至今。

      6.燕喜亭

      燕喜亭位于连州的燕喜山上,燕喜山除了闻名古今的燕喜亭以及古香古色的燕喜牌坊外,还有仰韩桥、振鹭亭、卧龙亭、十咏亭、醉翁石、流杯亭、燕喜山摩崖石刻群、燕喜书院故址、铁城亭等名胜古迹。园区四周的岩壁上可见到唐代诗人元结、刘禹锡,宋代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南宋宰相张浚到此游历时留下的咏题石刻。

唐朝广德年间(763-764年),道州刺史、文学家元结游览连州,在海阳湖畔辟建湖光亭,开创了连州亭台建造的先河。随后的贞元年间,吏部员外郎谪连州司户参军、太原人王仲舒(宏中)和几个僧人好友在连州城外面临海阳湖的现在燕喜山一带修建了几处亭台。贞元二十年(804年),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中唐文学家韩愈谪任阳山令时,访游连州,应王仲舒之邀,为其中一亭作记。该文全面描绘了燕喜山水,各予赋名申义,取《诗经》中“鲁侯燕喜者,颂也”之意,为该亭取名燕喜亭。这篇华美的散文体题记,就是传世名作《燕喜亭记》。该亭及至连州皆因此而名传四方。

      7.吏隐亭

       元和十年(815年),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刘禹锡贬任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振兴教育,培育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而后来刘景次子刘瞻又中进士,任至唐朝宰相。之后一个半世纪里,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之中。刘禹锡在连州四年半,在燕喜山修筑了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等,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吏隐亭述》、《海阳十咏》等诗文九十余篇。

      8.双溪亭

      双溪亭原为宋代绍兴年间连州知州王大宝所建,亭前有71级石板台阶。该亭东临湟川河,与慧光塔对应。双溪亭,造型古朴,别具一格,原名“双溪阁”,因位于双溪处而得名,又因亭有五个拱口,又称“五口亭”。宋代双溪诗见于南宋著名文化大师张栻《连州八景》。1146年,力主抗金的南宋名将张浚得罪丞相秦桧,谪居连州。少年张栻随父亲来连州生活。面对连州的奇山秀水,13岁的张栻不禁诗兴大发,他根据湟川沿岸之景,择其最著名的八处,作诗《湟川八咏》,定湟川八景,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八景组诗。双溪春涨,是其中一景。

      9.南天门古道

      南天门古道又称秦汉古道,在南岭山脉九嶷山与骑田岭之间,两千余年的秦汉古道从这里穿越而过。这段古道最早开凿于东汉(公元26年)。从连州星子圩过大路边、荒塘坪进入湘粤边界茅结岭。两千多年来,西汉路博德将军,东汉马援将军,唐代临武县令张署,大文学家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等都曾在此留下痕迹。

南天门古道现有南天门亭、怀清亭、千级台阶以及供路人歇息的古泉等遗迹。多年以来,随着岁月变迁,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在此交汇,南天门古道作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最早官道之一,记载着历史的繁华与变迁。

       10.邓鲁墓

       邓鲁墓位于连州市西岸镇冲口村韶陂自然村后腾空山。坐西向东,第有封土,无墓碑;始建于齐永明中(483-493年)。

邓鲁,即邓太守,名阿鲁,字约子,出生于南北朝永初元年( 420年),437年中举秀才,初为郡小官,后为刺史。元嘉十五年(438年)间,皇府失火,烧毁万民图籍,这是皇家施政经典,关系民生之计的重要珍藏,皇府官员上下无人能修选,便上下帖招,唤人复造万民图籍,扶救皇朝。适逢邓鲁奉命进京贡送经典文籍,三日三夜便将万民图籍恢复,全无遗误,皇上惊喜不已,便赐邓鲁为太守。他处事无论大小经公析,果断解决不留,对地方事业建树甚多。齐永明中(483-493年)去世,朝廷赠封他为司徒大夫,老百姓为他立庙祭祀。

     11.石文德墓

      石文德墓位于连州市西岸镇西岸村,始建于北宋。石文德(904-990年),28岁左右迁连州平合乡(今沙坊村)。自幼博学强记,自学成才。后晋天福三年楚王授水部员外郎,因直课被贬,充融州(今广西融县)副使。北宋淳化元年逝世。善写诗文,拥有《大唐新菜》十三卷传世。



footer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