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湾先行 珠光宝气
——“连州金谷”特别报道
“中国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水贝。”在深圳市罗湖区水贝,成千上万家珠宝首饰店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街道,高楼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珠宝广告招牌,置身其中仿若走进一个“珠光宝气”的世界。
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深圳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深圳市珠宝产业队伍超过25万人。在这25万的人群中不乏连州人的身影。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批连州“珠宝人”便从闭塞的粤北山城走向改革开放最前沿——深圳。“如今从事珠宝行业的连州人超过3万人,主要分布在深圳、番禺、顺德等地。”深圳市连州商会执行会长黄正军告诉记者,他如今在深圳拥有两间珠宝首饰企业。
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加工再到终端销售,深圳的珠宝行业随处可见连州人的身影。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吃苦耐劳的性格与诚信经营,连州“珠宝人”在业界赢得相当的好评,与周大福等不少知名珠宝品牌企业达成了合作。
如今,连州“珠宝人”的产品登上了斗鱼2018鱼乐盛典颁奖礼、2017澳洲华裔小姐颁奖礼,以及2017年、2018年的法国巴黎时装周的舞台。
连州要建设“珠宝产业园”,这3万多名在珠三角创业的连州“珠宝人”无疑将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仅在深圳的就有1万多人。他们是如何在鹏城“掘金”的?又有着怎样的回乡创业抱负?
●南方日报记者 杨溢子 发自深圳水贝
大队伍
万名连州“珠宝人”扎根深圳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黄金珠宝市场的放开,深圳的珠宝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8月,深圳市政府在水贝布心片区成立了深圳市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
随着珠宝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及产销规模的进一步增大,如今,深圳黄金珠宝首饰业已成为中国珠宝首饰制造交易中心和物料采购中心以及信息交流中心,而罗湖水贝——布心片区更是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交易量最大的珠宝专业交易基地。
《2018深圳珠宝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深圳珠宝企业涵盖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展示交易、品牌推广、检验检测等各个环节,有大小珠宝交易中心和批发市场约30家,产业队伍超过25万人,行业制造加工总值约1500亿元。仅罗湖水贝片区就有珠宝经营范围的市场主体12691家。
在这片聚集了上万家珠宝店的区域,从原料买卖、生产、加工、到终端销售的珠宝产业链环节,都不乏连州人的身影。
“在珠三角地区从事珠宝首饰加工的连州人有3万多人,其中仅在深圳就有1万多人。”深圳市连州商会执行会长黄正军介绍。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州“珠宝人”就已经开始外出闯荡。那时深圳的珠宝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壮大的阶段,“最早的一批‘珠宝人’在1988年就已经来到深圳。”黄正军则是在1991年来到深圳的一家珠宝企业,从学徒工做起。
“就算是普通工人,珠宝行业的收入相较于其他行业也会更高,所以不少找工作的年轻人也愿意入这行。”黄正军介绍,连州“珠宝人”懂得抱团发展,最初接触到这一行业基本上都是通过“老乡带老乡”的方式。
看到了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连州人前来“掘金”,连州“珠宝人”这一队伍在深圳日渐壮大,年龄以70、80后为主,也有不少90后。
在这1万多人之中,包含了初出茅庐的学徒工、精于工艺的珠宝师傅、中高级管理层、成功创业的企业家等。“据估算,在深圳自主创业的连州‘珠宝人’有1000多人。”深圳市连州商会副会长、深圳市盛世昆仑珠宝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钟财伙介绍。
大志向
成功创业故事一再上演
连州“珠宝人”最初是通过怎样的机缘巧合来到深圳的?从1988年开始,连州的北山中学开设了黄金珠宝首饰加工短训班,与深圳、番禺等地的珠宝加工厂进行校企合作输送珠宝人才。而当初与北山中学形成合作的第一家企业正是深圳的一家珠宝加工厂。
1991年,黄正军初中毕业后,来到北山中学参加黄金珠宝首饰加工短训班,随后通过应聘进入深圳一家珠宝加工厂做学徒工,学习抛光电镀技术。“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一年。”回忆当初,黄正军感慨当初入行十分幸运。
从这家珠宝厂出来之后,黄正军凭借着学到的手艺继续找工作。“当时找工作都是靠黄页,捧着一本电话号码簿就像拿到宝贝一样。”黄正军说,那本电话号码簿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深圳多家珠宝企业的号码,他便按照号码,一个个打电话过去询问是否招工。
除此之外,老乡之间也会互相关照。“由于这一行业接触到的都是价值高昂的名贵珠宝,需要熟人的担保才能进入工厂。”黄正军介绍,他最初从连州到深圳当学徒工时,父母还签了担保协议。
随后的十多年,黄正军辗转于多家珠宝企业,做过珠宝师傅、企业中高级管理层,逐渐积累了资本与人脉,开始筹划创业。2005年,他与朋友一起创立了深圳市俊朗珠宝首饰有限公司,主营黄金、钻石、珠宝、玉器等珠宝首饰镶嵌的生产、加工及购销。
创业初期异常艰苦。为了节省人工,黄正军既是老板,也是珠宝技工,忙碌在车间一线;为了赶工期出货,通宵加班是他的家常便饭。那时的俊朗珠宝,公司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工人50多人。
经过积累与坚持,俊朗珠宝逐步走上正轨。2010年,黄正军将俊朗珠宝迁到了深圳市罗湖区太白路中深石化大厦,进一步扩大产销规模。如今的俊朗珠宝面积达2400平方米,员工人数达到200多人,增长了5倍。
俊朗珠宝采用的是前店后厂的运营模式,前方的展柜里陈列着各种款式的珠宝首饰,后方是珠宝师傅对珠宝进行生产加工。如今,公司年产量从当年的几万件增长到20多万件,年产值超2亿元。
另一位连州“珠宝人”邓华辉有着同样励志的创业经历。今年32岁的邓华辉从2002年跟着同乡来到深圳进入珠宝厂学习珠宝镶嵌技术,当了2年学徒。2010年开始创业,主要从事裸钻销售,如今他的公司在深圳市设立了两个销售点,在广州和佛山各有一个销售点。
从进入这个行业至今,黄正军在深圳打拼了28年,邓华辉奋斗了17年。而在深圳,从学徒工到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从无到有,像黄正军、邓华辉这样的连州“珠宝人”成功创业故事一再上演。
好品质
连州“珠宝人”赢得业界好评
这么多年来,连州“珠宝人”能够扎根深圳,在这个行业之中获得一席之地,赢得业界好评,与连州人自身过硬的技术、吃苦耐劳的性格及诚信经营密不可分。
“酒香不怕巷子深。”黄正军认为,肯干、能吃苦、技术过硬、产品优质是连州“珠宝人”成功的关键。
深圳市连州商会副会长、深圳市东大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云有着同样的看法,“做这行必须肯干、苦练、多看、用心。”当学徒工的期间,黄海云相信勤能补拙,在别人都下班的时候,他每天坚持加班苦练三四个小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
40岁的连州珠宝师傅邓明芳有着19年的从业经验,在他看来,这个行业看重技术可以从一个细节看出:“珠宝技师的收入除了日常工资外,还有部分全凭手艺。如对黄金进行加工时,企业会划定一个黄金损耗率的标准。低于标准,多出来的黄金就成了技师的奖励,反之,技术不过关导致损耗率大,则要从工资里扣除甚或倒赔钱。”
好工艺带来了业界的好评,也获得了知名珠宝品牌企业的青睐。黄正军介绍,“有不少连州‘珠宝人’与周大福等大型知名珠宝品牌企业达成了合作。”
除了过硬技术,勤学苦练外,连州“珠宝人”的成功经历与其果敢的气质也脱不开关系。一家企业的顺利诞生及发展,不仅需要土壤、资本、人才,还必须具备恰到好处的时机和敏锐的决策者。
钟财伙就是在紧急关头为公司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在2012年进入黄金珠宝行业,开设一个加工厂为大型企业代工。2013年,因金价暴跌迎来了抢购热潮,钟财伙的加工厂订单不断。然而2014年黄金价格持续走低,市场低迷,加工厂的订单量降至原来的50%,处于亏损状态。
就在这时,钟财伙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引进研发团队,做自己的产品。“当时其他同行并不看好,因为引进研发团队的费用对于一个只有十多人的加工厂来说实在是高支出。”即便如此,钟财伙却咬牙坚持下来,终于2015年下半年他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如今,钟财伙已成为了深圳市盛世昆仑珠宝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公司隶属于青海昆仑玉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是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的玉料提供商。”他介绍,公司在青海格尔木自主拥有白玉源头开采基地,同时在深圳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研发推广及镶嵌加工厂及1300平方米电镀厂。
新机遇
连州“珠宝人”产品登上国际舞台
扎根深圳多年,连州“珠宝人”也在不断地进行传承。黄正军的儿子目前在深圳就读珠宝相关专业,正逐渐成长为第二代连州“珠宝人”。对于这一行业,他有着不同于父亲的看法,更青睐于个性化定制。
随着新一代消费者对自由和个性化的需求日渐强烈,标准化正在被定制化取代,不少行业都出现了个性化定制的发展趋势。珠宝行业也不例外。
珠宝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不少在深圳的连州“珠宝人”开始走不同的产品路线——“高级珠宝订制”及“私人订制”,根据客户的个人需求订制与众不同的珠宝首饰,进军更为高端、个性化的珠宝市场,用自己的双手与头脑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深圳市东大珠宝首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主要做‘私人订制’,根据客户提供的效果图,生产首饰。从这生产的珠宝首饰,隔天就会发往全国各地。”
另一家连州“珠宝人”经营的企业——深圳市彩翠轩珠宝有限公司则主打“高级珠宝订制”。公司董事长梁桂卫表示,“越来越多人进入珠宝行业,竞争加剧,我们便瞄准更为高端的市场,做精做难。”
“相比起大型珠宝工厂的产品,我们的产品更加费时费工。”梁桂卫介绍,该公司的年产量仅2000—3000件,年产值6千多万元,价值最高的单件产品可达600万元。
梁桂卫介绍,公司主要的销售群体是为个人工作室、珠宝会所等,2017年该公司开始与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郭培的工作室达成合作,公司产品还登上了斗鱼2018鱼乐盛典颁奖礼、2017澳洲华裔小姐颁奖礼,以及2017年、2018年法国巴黎时装周的舞台。
探秘
探秘连州“珠宝人”的“工匠精神”——
一件“珠光宝器”
是如何诞生的?
世界珠宝看中国,中国珠宝看水贝!这句流传在珠宝首饰业界中的话绝非夸张,因为在深圳水贝这个面积仅为0.1平方公里的社区内,分布着成千上万的珠宝首饰生产企业,因此被誉为“中国珠宝第一村”。
那么,在普通人眼中价值连城的首饰是如何诞生的?为此,记者走进水贝珠宝首饰生产企业加工厂,为广大读者揭开“珠光宝器”的神秘面纱,带您领略连州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设计
“珠光宝器”源自“头脑风暴”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件流光溢彩的珠宝首饰产品,源自于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他们用“头脑风暴”勾勒出一件又一件流光溢彩的“珠光宝器”。
“设计师必须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并且反复修改完善手绘稿后,最后才能拿出定稿。”企业负责人介绍,因为内销和外销产品的风格款式有所不同,所以设计师必须稔熟各种珠宝首饰风格特点,才能快速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所以成为一名成熟的设计师也绝非朝夕之功。
在完成手绘稿之后,设计师将使用电脑CAD软件不断完善打磨设计稿,最后将珠宝首饰产品的CAD图绘制出来,交给下一道工序使用。
制版
能工巧匠传承千年工艺
在拿到珠宝首饰加工的CAD图纸后,首饰工匠将参照设计图纸用手工雕刻出蜡版,再利用失蜡浇铸的方法倒出银版,而蜡版的批量制作则需用银版压制橡胶模。
作为首饰制作工艺中要求最高的工序,银版必须光洁无痕且各部分结构合理,镶嵌宝石的位置尺寸也必须准确无误。
值得一提的是,失蜡浇铸法是一种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青铜器上,就运用了这项加工技术。
将模开好后,首饰工匠将进行注蜡操作,注蜡机中的蜡保持在70-75摄氏度之间,将蜡液注入胶膜冷却后取出蜡模,依次重复就得到了多件蜡模。
蜡模
“珠光宝器”初现端倪
在准备好此次批量制作所需的所有蜡版后,首饰工匠将“种蜡树”,即把每个蜡环单独手工焊接到一根蜡棒上,最终得到一棵形状酷似大树的“蜡树”,然后再准备进行浇铸。
“种蜡树”前,首饰工匠要先对橡胶底盘进行称重,种完“蜡树”后再进行一次称重,两次称重的结果相减就可以得出“蜡树”的重量。通过将“蜡树”的重量根据贵金属密度比例进行换算,就能够得出进行浇铸的贵金属使用量。
接下来,在经过灌石膏、烘焙石膏、浇注液体贵金属等一系列工序后,一件珠宝首饰产品就初现端倪了。
成品
镶嵌技法展现连州“工匠精神”
在拿到珠宝首饰的半成品后,首饰工匠将进行抛光工序。常见的滚筒抛光工艺是用不锈钢磨料和活性有机合成溶液放入滚筒,随旋转摩擦使表面平整光亮。
砑光工艺则全部以手工进行,首饰工匠用特制的砑刀在首饰表面来回推动。由于这项工艺需要熟练的技术和手法,许多来自连州的珠宝工匠经过长年累月的磨炼,都成为了镶嵌工序的行家里手,也树立了连州“珠宝佬”的良好口碑。
在经过挑选宝石、切割、匹配等工序后,首饰工匠将对珠宝首饰半成品进行镶嵌。常见的镶嵌技法就多达10余种,包括爪镶、包镶、钉镶、槽镶等。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工作环境有些嘈杂,但首饰工匠们在镶嵌过程中都能做到心无旁骛,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次操作,“工匠精神”可见一斑!
最终,制作好的珠宝首饰将进入到质检环节,经过精细的人工检验后,一件质量合格的珠宝首饰产品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翀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发自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