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连州市语文教研活动暨广州市美华中学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对口帮扶连州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支教老师余俊兴公开示范课
来源:连州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2-10-27 10:27:21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告别炎炎夏日,习习凉风款款而至。2022年10月21日下午,本学期第一次连州市语文教研活动在连州市第二中学录播室进行。本次活动由连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的中学语文教研员李爱军主持,连州市九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参加。
本次活动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广州市美华中学余俊兴作为荔湾区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对口帮扶连州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支教老师代表之一,给连州的语文老师上一节题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公开示范课;二是进行2022年连州市中考质量分析会。
学生在认真了解刘禹锡的生平
老师们在课前观摩学生的研学学案
刘禹锡的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的比例不少,且篇篇经典。如何准备一场葆有纵深、兼翻新意的连州市公开课是摆在从广州远道而来的余老师面前的一道挑战。对此,余俊兴老师尝试在经典古诗课中注入新元素,同时给连州的师生们带去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一个月前,余俊兴老师连同二中的备课组成员精心策划了一个名为“寻找连州名人刘禹锡”的研学活动(注:这个活动同时是余俊兴老师今年申报并带领连州市二中九年级语文老师开展的省课题《运用乡土元素促初中古诗文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的内容之一),组织学生参观了国家刘禹锡纪念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游”,而且还要“学”“思”结合,带着问题、逐层深入地进行研究学习,完成老师制定的项目式学案,以系统地了解名人的生平背景。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学生对刘禹锡仕宦沉浮的一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等都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为学习刘禹锡的诗做了必要的铺垫。
课堂伊始,余俊兴老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鼓励三个优秀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研学报告。学生淡定、有条理的分享引来台下师生的一片掌声。紧接着,余俊兴老师分别从读音、节奏和情感三个方面给学生具体细致的朗读指引,带领他们通读全诗,疏通大意。然后,以一个古代诗歌的“情感流向”这个主问题作为教学线索,给学生一个学诗的新抓手,设计串读环节:一读首联,找出作者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二读颔联,划出用典的句子,思考典故的意蕴。三读颈联,关注“沉舟”“病树”“千帆”“病树”等意象的具体所指。四读尾联,思考作者表达的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关注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流向,学生最终读懂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到刘禹锡面对仕宦沉浮和世事变迁依然初心不改、坚守信念并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中学生抖擞的精神面貌
余俊兴老师在鼓励学生
在余俊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还品出了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事物总是符合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的,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为了让学生巩固即堂所学,本课还以另一首课外诗,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例,再一次学习运用“情感流向”这个抓手来理解诗歌情感。
最后,余俊兴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好玩”的情景式作业,听课老师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记录:想象韩愈左迁至蓝关后不仅写有诗歌,还发了朋友圈。学生作为韩愈的好友刘禹锡,会在评论区留下什么文字,请学生用积极向上的语言写下50字以内的评论。这样,不仅再次勾连所学内容,还紧贴双减政策的具体落实,训练学生的语境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连州市教育局教研员李爱军对余俊兴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有智慧,有诗意。李爱军肯定了余老师以“情感流向”为抓手这种创新的诗歌赏析方法,同时也充分认同余老师始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翻转课堂”、“寻找名人”这种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对刘禹锡其人其诗都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听课老师一致认为余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流畅自然,项目式学习活动有可操作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值得学习和推广。
公开课结束后,李爱军主持了本次活动的第二项:2022年中考质量分析及备考建议。
为总结2022年连州市中考语文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中考命题研究,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任务,李爱军为大家分析了2022年中考质量情况,并给连州市九年级的全体语文教师提出了备考教学建议。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州市美华中学支教老师余俊兴来连,为我们带来了广州荔湾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为语文学科教学、教研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