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幸福田呐,建设好家园哟……”金秋时节,连州市九陂镇新墟村的田野间一派丰收景象——一排排整齐的瓜架上,墨绿饱满的黑皮冬瓜沉甸甸地挂满枝蔓,村民老徐一边为冬瓜藤除草,一边哼着欢快的乡歌。
九陂镇新墟村打造的秋季黑皮冬瓜种植基地
这片充满生机的瓜田,正是九陂镇人大代表、新墟村党总支书记邱雪平带领村民探索出的致富“试验田”——通过发展约60亩秋季黑皮冬瓜特色种植产业,不仅为村集体创收近10万元,带动25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更帮助村民增收30万元,让昔日普通农田变身“致富田”,让本土冬瓜成为远销东南亚的“国际瓜”。
直面发展难题,人大代表勇当“领头雁”
地处镇区周边、交通便利的新墟村,长期面临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困境。“如何盘活闲置土地,找到一条能持续带动村民增收的产业路?”这是邱雪平任职以来始终萦绕心头的大事。
凭借人大代表联系群众、调研民情的优势,以及村党总支书记统筹村级发展的职责,邱雪平经过多轮走访调研,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秋季黑皮冬瓜种植上。
“这个品种耐储存、耐运输,市场需求稳定,还能利用夏收后的闲置土地错峰种植,效益肯定错不了。”邱雪平在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详细介绍项目规划,却遭遇了不少质疑:“投入这么大,能回本吗?”“种出来卖给谁?”“没种过,技术跟不上咋办?”
面对村民的顾虑,邱雪平没有退缩。他一方面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带头扎根田间,与有经验的老农探讨种植技巧,还专程前往广州对接农业公司,提前为冬瓜找好“销路婆家”,逐步打消了村民的疑虑。
科学谋划推进,小冬瓜种出“大效益”
项目启动后,资金成为首要难题。邱雪平主动牵头,整合各类资源,最终筹集约45万元资金,涵盖土地流转、优质种苗采购、肥料供应、高标准瓜架搭建及人工开支等,为项目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邱雪平(左)在冬瓜田查看瓜藤生长情况。
种植过程中,“科学”二字是邱雪平的核心准则。他不仅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村驻点指导,推广标准化、绿色化种植技术,还对育苗、移栽、搭架、授粉、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同时,邱雪平的身影也总会出现在瓜田里,查看冬瓜长势、记录生长数据,及时解决种植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三个多月的辛勤付出终有回报。目前,新墟村秋季黑皮冬瓜即将迎来丰收季。经测算,平均亩产达1.6万斤,远超传统农作物收益;预计总产量96万斤,总产值可达55万元。扣除各项成本后,村集体可获得约10万元纯收入,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明显提升。
带动就业增收,拓宽村民致富渠道
秋季黑皮冬瓜种植从田间管理到采摘收获,全程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据统计,该项目累计吸纳新墟村及周边村庄25名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包括多名留守妇女和大龄劳动者。这得以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无需外出奔波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除了劳务报酬,土地流转租金也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截至目前,项目已带动村民增收总额达30万元。“以前秋收后土地就闲着了,没什么额外收入。现在来冬瓜基地干活,既能挣钱又不耽误照顾家里,邱书记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实事!”正在田间养护冬瓜的村民老徐,谈起如今的生活,脸上满是笑容。
对接国际市场,本土冬瓜变身“国际星”
在规划项目时,邱雪平就跳出“本地销售”的局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凭借新墟村黑皮冬瓜的优良品质,他成功与广州花都一家农业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
按照合作约定,该农业公司会对冬瓜进行严格筛选分级,并采用现代化打包包装技术,确保产品符合出口标准。届时,新墟村产出的优质黑皮冬瓜,将源源不断地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端上国际消费者的餐桌。这一突破,实现了本土农产品向国际商品的跨越,也为村里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国际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人大代表,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是我的职责。”邱雪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特色种植规模,探索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新墟村秋季黑皮冬瓜项目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激发了村民参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