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杨玉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文由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国庆小长假即将结束,你是否发现,现在的你,与节前的你,竟然有了不同:每天上下班都走的路怎么长了?每天都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怎么老了?每天都穿的衣服怎么紧了?甚至时刻都在的呼吸都变得沉重了?这是疯狂之后的萎靡,这是放松之后的紧绷!这是假期综合征来临。
【假期综合征一:情绪焦躁、抑郁】症状表现:放假之初不适应放假,上班之初又不适应上班主要因素:心理调整慢于现实变化发病机理:情况比较复杂,与个人的性格有关。最常见的有两种人易患此病,一是性格焦虑型,常见于城市白领,适应了每天紧张的工作状态,一旦面临生活节奏被打乱,就会感到茫然、失落、不知所措。这就好比一个在监狱里关了几十年的人,即便被释放,也不再会享受自由。另外一种人就是性格敏感型,尤其是一个人孤身在外地的打工者,由于某种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身边的朋友又各自有安排,在节日里会倍感孤独而抑郁。
预防措施: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质,在放假前就做好安排。焦虑型的建议安排一个“慢生活”,喝茶、看电影、听音乐、读一本好书,让平日紧绷的神经逐渐松弛下来。抑郁型的可以多安排一些体力活动,郊游爬山、游泳打球等等,让身体活动多于大脑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假期综合征二:腰围增大】症状表现:每逢佳节胖三斤主要因素:吃多动少发病机理:发胖的核心就是能量摄入大于能量之初。有的人的假期安排就是彻底放松,躺沙发上连续几天追剧,吃一些高糖高脂零食(大多数零食饮料都是高糖高脂),几天下来,不胖才怪。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外出就餐多,往往食量大,而且荤多素少。这样的后果不仅是发胖,而且还会加重消化道负担,每个假期都有由于暴饮暴食而导致胰腺炎、胃穿孔等报道。
预防措施:拒做“沙发土豆”,喜欢追剧没关系,看一集休息一下,整理房间、擦擦地等都是很好的调剂,或者边做做伸展动作边看剧,现在的电视大都有回放功能,或者在网上都可以找到点播,并不像以前“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所以,告诉自己可以慢慢看。而“饭场”多的朋友,也要提前与朋友们“约法三章”,文明喝酒,科学就餐,毕竟健康是所有人都需要的,真正的朋友都希望彼此更健康,那种以酒量论感情的朋友,少见为宜。
【假期综合征三:心慌气短】症状表现:面部浮肿、目有血丝、黑眼圈明显,行动迟缓,而且稍微一动就心慌气短主要因素:熬夜发病机理:熬夜是是假期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反正第二天不用早起上班是熬夜的最大理由。但是熬夜带来对身体的伤害,真可谓“罄竹难书”。无论现代的夜生活有多么丰富,我们人类的基因却依然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充足的睡眠是我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熬夜却是人为地打破这个需求,所以,身体也会给我们最真实的反馈:心慌气短、面色晦暗、精神不振,这一切都提示我们——该好好睡一觉啦。
预防措施:订上闹钟提醒自己按时上床,如果非熬不可,那就安排在小长假的前两天,后边几天补足睡够。
【假期综合征四:腰酸背痛】症状表现:头昏眼花、背部肌肉酸痛主要因素:长时间玩游戏、打麻将发病机理:久坐使得我们颈部背部肌肉群处于不平衡的紧张状态,很容易患上颈椎病和腰肌劳损。颈椎病会减少血液流向大脑,导致头晕眼花,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下降。而腰肌劳损则会腰背部肌肉疼痛,行动不便。
预防措施:减少玩的次数,缩短玩的时间,不与其他玩家斗气,适可而止。
【假期综合征五:病上加病】症状表现:心脏病加重、糖尿病加重、痛风加重主要因素:旧病遭遇诱发因素发病机理:我国的各种慢性疾病的人群数量越来越庞大,年龄也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些人过假期更要注意了:心脏病人不宜熬夜打麻将,受不了那个刺激;糖尿病人切忌胡吃海塞,哪怕是零食也要注意,有的零食本身就是开启血糖“过山车”的钥匙;痛风病人则要远离啤酒、火锅、海鲜等高嘌呤饮食。
预防措施:好好审视自己以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找出患病原因,假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7天的时间任凭自己做主,可以迈开彻底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一步。如需“放纵”,建议提前咨询专业人员,结合当下的病情,确定放纵尺度,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娱乐自己。 总之,预防假期综合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避免假期综合征
首先心理放轻松
早睡早起有规律
饮食营养要均衡
搓麻游戏要节制
不如健身去运动
热水泡澡更解乏
读书喝茶娱心性
早睡早起爱自己
病上切莫再加病
长假提前做安排
健康度假乐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