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 统计分析

连州调查队:连州:实现农民工与“三新”经济互促双强 仍需做好纾困解难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4-07-16 14:41:35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摘要:“三新经济”是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新经济增长点,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在连州市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三新”经济领域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为了解“三新”经济领域下农民工就业情况,国家统计局连州调查队开展本次调研,旨在客观分析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进而为扩大“三新”经济领域农民工规模,更好适应新经济业态需要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三新”经济;农民工;乡村振兴;技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而作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农民工在“三新”经济中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多。为了解农民工在“三新”经济发展中的就业状况及面临问题,国家统计局连州调查队在2月下旬开展了相关调研。本次调研选取“三新”经济活动大类中的先进制造业(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新型能源活动(新型电力和热力生产)两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研方式获取相关信息。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对“三新”经济领域就业满意度较高,照顾家人为择业主要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增强,但仍然存在就业稳定性不足、就业技能难以适应新要求、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急需纾困。

  一、基本情况

  (一)连州市“三新”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连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通过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材料、高端精细化矿业、新能源、高端食品药品、高端皮革制造、文化旅游六个“百亿级”产业,推动“三新”经济蓬勃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1.高端精细化矿业资源禀赋显著

  连州市碳酸钙资源储量达614.18亿吨,其中大理岩储量78亿吨;硅灰石资源储量达5.5亿吨。连州市碳酸钙资源储量大、品质优,碳酸钙含钙量高达99.5%,白度高达98.3%,位列全国前茅。连州市碳酸钙产业主要为原矿开采及产品加工(粉体)产业,有加工企业76家(其中规上加工企业29家、规下加工企业47家)。企业主要分布在西江镇、龙坪镇、星子镇、大路边镇和工业园区等地。据统计,2021年,该产业产值约为18亿元,同比增长5%;2022年,产值约为19亿元,同比增长5.0%;2023年,产业产值约为20亿元,同比增长5.0%,优质的矿业资源为两矿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截至2023年底,连州市已全容量投产新能源发电项目114个,总装机容量约668兆瓦,总投资约50亿元,年总发电量达12亿千瓦时,实现年产值约6亿元,其中风电项目8个装机容量约398MW、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3个装机容量约250MW、屋顶分布式光伏102个装机容量约17MW、生物质发电1个装机容量约3MW。“十四五”期间,连州市正稳步推进10个大型新能源项目建设,总装机容量约922兆瓦,总投资约50亿元。

  (二)连州市农民工在“三新”产业的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

  1.高端精细化矿业

  “十二五”以来,连州碳酸钙、硅灰石(以下简称“两矿”)产业始终保持了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成为连州市实现率先发展的领跑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而且成为连州本地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以走访的连州某新材料公司为例,该公司农民工占比约九成以上,其中70.0%为本地农民工。

  2.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需要安装工、电工、维护工等各类技术工人,为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有效减少失业人口,促进社会稳定。以在建某光伏发电项目为例,施工建设阶段可提供约200个临时就业岗位;项目投产后,需运维人员约20人;此外,光伏板下除草及清洗光伏板等临时性工作,每年可以为当地带来约50个临时就业机会。截至目前,连州市已投产的新能源项目运维人员约60人。

  二、连州市农民工在“三新”产业的就业状况

  (一)对“三新经济”领域就业满意度较高

  调研数据显示,40.0%的受访农民工对目前从事工作的总体评价为“非常满意”,37.5%为“比较满意”,22.5%为“一般”。此外,在问及“您是否愿意在目前的岗位上继续就业?”,87.5%的受访农民工表示“愿意,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在该岗位工作”,7.5%表示“愿意,但会关注是否有更好的工作,在适当的时机辞职”,5.0%认为“说不清楚,走一步看一步”。绝大部分受访农民工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并表示愿意继续在“三新”经济领域就业。

  (二)照顾家人为择业主要因素

  根据调研数据得知,受访农民工选择目前工作的主要原因如下:47.5%认为距离居住地更近,方便照顾家人;42.5%认为工作时间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调整时间;37.5%认为收入提升空间更大,对就业者更具吸引力;30.0%认为有较明确的工作晋升目标,未来规划上更具有发展空间;17.5%认为能扩大和社会的接触面,扩大自己的见识,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15.0%认为不需要有专业技能,只要身体健康就可以胜任;15.0%认为不需要进行过度的重体力劳动,能满足对轻松工作的要求;15.0%认为相对于其他工厂工作环境更好,没有过多的污染和噪音;7.5%认为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满足彰显自我的需求。由此可见,方便照顾家人、工作时间灵活以及收入提升空间大成为农民工从事目前工作的主要原因。如连州某新材料公司刘主任表示,自己2019年以前一直在珠三角打工,为了更方便就近照顾家庭,于2019年年初选择返回连州,并通过朋友转介绍找到了目前的工作。目前对该份工作的薪酬待遇较满意,除了家庭的日常开支之外还能有一点结余,相较于之前外出打工,能存下的钱更多了。

  (三)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意识显著增强

  问卷数据反馈,受访农民工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占25.0%,30—39岁之间的占 37.5%,40—49岁之间的占22.5%,50以上的占15.0%,前两项相加为62.5%。由此看来,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主力军。其中,85.0%的受访者表示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与此同时80.0%表示用人单位已为其购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新”经济领域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意识较传统行业农民工有明显提高。

  三、“三新”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的负面效应

  (一)农民工就业稳定性面临挑战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产能转换、落后产能淘汰加快,传统支柱产业改革重组造成大批职工转岗就业,而其中不少职工年龄偏大,技能和经验趋同,转业转岗能力差,就业难问题将更加突出,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或将增多。据连州某新材料公司邝总介绍,现在企业转型以智能化升级为主,将来会考虑减少人工用工需求。与此同时,连州某碳酸钙企业张主任也对此情况表示过担忧:自己作为碳酸钙对口专业人员,重新择业可从事的行业并不多,将来何去何从还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二)农民工技能难以适应新要求

  人力资源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其中技术工人更是被形象地称为“制造业的脊梁”。然而,连州市目前技术型人才数量状况不容乐观。据调研数据显示,就业农民工中技术人员的占比仅为15.0%。拥有初级、中级、高级技能证书占比分别为40.0%、5.0%和5.0%,五成农民工无技能证书和技能职称,技术工人匮乏现象尤为突出。

  (三)高质量劳动培训与基本待遇缺失

  连州某碳酸钙企业刘主任表示,目前企业中的工人大部分只接受过岗前和转岗的日常基础培训,深度培训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且由于长期居住在乡镇,很少遇到合适的技能培训机会,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更是奢谈。除培训缺失导致的就业竞争力不足以外,享有权益与其他员工有所差异也是农民工就业中普遍面临的困境。如连州某新材料公司的陈小姐表示,企业每年都会为一线员工进行常规体检,但是作为后勤人员的她却无法享有此项基本待遇,明显的差别对待令陈小姐感到愤懑而又无奈。

  四、对策建议

  (一)畅通农民工流动渠道,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制度,确保农民工获得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加强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信息,帮助农民工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环境。二是丰富就业服务内容,提供多元化的职业指导和培训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咨询等服务,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三是增强服务针对性,根据农民工的需求和特点,定制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方案。通过提供就业补贴、社会保险等实际帮助,鼓励农民工合理流动,提高其就业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同时,建立农民工行业供求状况分析制度。通过对农民工市场供求状况进行长期观察和分析,了解农民工流动情况、行业需求趋势等重要信息,为农民工流动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提升农民工技能,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以适应市场需求。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衔接,促进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加社会支持。例如,连州某碳酸钙企业与清华大学等名校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二是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提供培训机会。加快高技能人才专业市场建设,搭建高技能人才交流平台,促进技能的交流与共享。

  (三)健全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依法保障农民工接受教育和培训权利,规范政府管理,督促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二是健全企业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制度,保障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三是完善农民工权益源头维护机制,创新农民工权益维护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督查力度。四是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计划,帮助农民工增加受教育培训机会,提高专业技能和胜任岗位能力。


footer底部